佛山在线

老街坊钟爱旧路名

日前,一个“全国各地叫什么名字的马路最多”的讨论,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在评论区,有网友说到,家门口那条路的路名,总是最让人神往和怀念。路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每个路名代表着每个地方的性格,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老城与高楼相望。

谈到高明有故事的路名,明城老街里的旧路名绝对不能错过。由于高明过去的县城设置在如今明城老城区域,因此不少路名曾经沿用数百年。在明城老城中游历,听老街坊述说古老路名的由来和历史,记者也感受了一番明城老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回顾历史  “分司街”改称“团结街”

明城老城旧路名繁多,与明城镇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关系密切。据《高明年鉴》记载,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高明从高要分出设县,明城设为县治。其后近500年间,明城一直是高明的县治地。在高明的历史上,明城一直保持着重镇地位。过去县城城墙包围的地方,当地街坊称“城内”也即老城,外面的则称“城外”。

昌十二街、昌十三街路牌。/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志勇摄

对着手机,将导航地图拉到最大,在老城范围内可以找到一条名“团结街”的道路,这条路与昌十二街部分重合。它可算得上明城老城里名气最大的道路。

团结街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往前追溯历史,它原名叫分司街。这个听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背后是高明悠久的历史。相传明清时期,高明县治所按察分司建在这条路上,因此得名。在当时,按察分司主要负责断狱、监察吏治等工作,与现代的司法、纪检机关功能类似。可以想象,当时的“分司街”肯定是县城里人来人往的一个重要通道。

“分司街”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当时“分司街”周边聚居了多个村庄,众多不同姓氏的村民一起生活。为了鼓励各村各姓村民团结一致,和谐共处,因此将“分司街”改成了“团结街”。团结街的称谓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而与团结街部分重合的昌十二街,源自约30年前,明城镇将老城旧街路名统一改成由文、昌二字开头,后面接数字的新路名。从地图上看,昌十二街经过七社村的宏帙谭公祠,连接高明区启慧学校,一头通往明七路,另一头与东门路相交。

追忆路名  街坊仍然沿用旧路名

明城老城中安静的小巷。

“街坊们日常仍然沿用旧路名,可能大家都叫习惯了。”对于明城老城里的旧路名,老街坊杨泽标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对老城过去的建筑、道路颇感兴趣,甚至自己手绘了一张简易地图给记者指路,并对路旁一些老建筑的故事如数家珍。

放眼全国,使用数字命名的道路多不胜数,老城街坊为何钟爱旧路名?街坊们说,大概是因为旧路名既能反映背后的历史故事,又能为当地一些著名地标起到指示作用。以昌十二街为例,这条街被村民的房屋和启慧学校分成好几段,有一部分与团结街重合。指路时,街坊们大多直接用村名或者祠堂、学校等地标为参照物。

杨泽标说,如果明城老城的路名有机会修改,恢复旧有名称是不少街坊的想法。部分路段过去没有正式命名的,可以用一些地标进行命名。“例如明城老城以前是高明县治所在地,县衙门前那条路能不能恢复叫府前街呢?”杨泽标当场举了一个例子。

“昌十二街,有一段通向启慧学校,里有明城学宫,我看叫‘学宫路’也不错。”今年年逾古稀的七社村村民生伯参与到街坊们的讨论中。他所说的“学宫(黉宫)”,是明城老城里另一个著名的地标建筑。

据记载,在高明设县治在明城老城后不久,当地就修建了学宫,成为当时培养科举官宦人才的重要地方。由于学宫位于明城老城的核心区,故又名明城学宫,设高明县学。学宫从明末开始遭到多次的人为破坏、火灾和重建,但仍有部分建筑留存至今。

描绘旧景  老城风貌重现纸上

细看老城如今的地图,昌十二街与东门路相交,走东门路经城七路可以走到东门圩1475项目,该项目是明城镇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老县城盘活项目,目前第一期已经运营,第二期正在建设。

古学宫遗存的青云牌坊。

过去,明城镇曾经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明清时期,繁华商贸集中在县府周边。民国年间,北街、南街与府前街已显狭窄拥挤,因而将市井重心转移到东门外,便是东门圩的由来。东门圩从此成为县城的商业区及物资集散地,商铺密布。

罗文峰的画作描绘了明城古城当年的样貌。/资料图片

这些盛况,都被旅港乡贤罗文峰用笔重现在了纸上。小时候在明城老城长大的罗文峰,年老后将记录明城古建筑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将故乡的风土人情悉数画在纸上,以此呼吁社会大众对古遗址文化加强重视与保护。

在作品《古城风韵》中,罗文峰重现了20世纪50年代高明繁华时期的市集文化,长2米、宽1米的作品中近千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被誉为高明版“清明上河图”,成功入选“全球500水墨精英”作品展览。

而在去年6月,罗文峰的工笔水墨巨作《古城沧桑图》首发仪式在高明区明城镇文昌塔下举行。一幅长达15.6米,高达1.2米的《古城沧桑图》清晰重现了旧明城古城内外历史风貌,东洲岛、东洲书院、学宫、文华阁、东门圩、文昌塔、天后宫等地标建筑以及丰富的人物、风景都一一呈现。

街坊说,希望能够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保护中继承,盘活明城老城,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志勇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曾锦峰(除署名外)

编辑/蔡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