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向“新”而生。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新春第一会”再度聚焦高质量发展,其中新质生产力成为会议高频词。同日,佛山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推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
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为2023年佛山市科技领军企业100强代表授牌。/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王澍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自此新质生产力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密集提及的热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先后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国众多省、市也纷纷在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中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它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美的库卡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回望人类发展史尤其是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生产力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支撑,每一次飞跃始终伴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并催生经济根本性变革和社会跨越式进步。
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狂飙突进,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已经行不通了,而必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个历史关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促进生产力变革跃升的必然选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佛山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跻身“全国工业第4城”之后,制造业如何提质增效成为佛山迫切待解的重要时代课题。按照部署,到2030年,佛山工业要实现从3万亿到4万亿的跨越。这个4万亿,既要求量的增长,更要求质的提升,是更显“强壮”而非“虚胖”的4万亿。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只做“3+1=4”的简单加法,而必须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大势,全力推进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互促双强,依靠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高明区更合镇的万洋众创城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加速落地。/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摄
从体量看,佛山已经是制造业大市,但从体质看,佛山还不是制造业强市。这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占比偏重、老旧工业园区众多、新兴产业布局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不够、总体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此种现状若不改变,很容易导致产业老态龙钟,失去生机活力和发展后劲。而解决这些问题,“新”是一把利剑,就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促进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此促进佛山产业向“新”而行、向“新”而生,促进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
佛山市银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服务机器人研发制造建设项目。/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纵观数百年来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德国抓住了19世纪电气化革命机遇,崛起为欧亚大陆最强的经济体;美国抓住了19世纪电气化和20世纪信息化革命的浪潮,成就了长达百余年的全球第一经济体和二战后的霸权地位。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背后,反映了各国对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之间线性关系的深刻认知。
国之较量如是,城市亦然。可以预料,未来一个时期的城市竞争,将是各个城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激烈比拼。对此,佛山有着清晰的认知,就是要瞄准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着眼于现代化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是推动佛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南海仙湖氢谷是依托仙湖实验室打造的氢能源研发、制造小镇。/资料图
如果把高质量发展比作登山赛,新质生产力无疑就是制高点,谁就能抓住机遇先行登顶,谁就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过去,佛山以传统生产力开路,在要素驱动的赛道里演绎了令人惊叹的速度与激情;如今,佛山要以新质生产力出征,在创新驱动的赛道里跑出佛山加速度,跑出新的速度与激情。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佛山唯有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拿到赶赴这场“春天的约会”的入场券,在这场约会里尽展魅力、惊艳四座。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叶小青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