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全市81%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构建起“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新格局,打造了群众“好看病、看好病”的佛山模式。2023年,佛山成为全国10个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城市之一。佛山构建“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体系项目入选佛山市首届十大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市优:15分钟可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环节基本都能用手机完成,告别了抱娃奔走各窗口的狼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儿科病房内,市民朱女士正在陪护3个月大的儿子。她惊喜地表示,伴随医改政策落实,很多费用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且一站式结算报销,不仅就医便利度和效率提升了,还减轻了就医负担。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内,患者正在使用自助挂号缴费一体机。
2019年,佛山在省内地级市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市、区财政分年度投入16亿元,重点建设11家医院,力争将佛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区域医疗中心。
着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构建由高水平医院牵头的9个城市医联体,吸纳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全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近10家高水平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办医,促进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均衡化发展,提升区、镇街医院综合实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83家,其中三级医院34家,三甲医院12家;81%的镇街设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优质诊疗圈”,医疗服务能力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
区强:特色医疗服务遍布五区
去年5月,正备考中考的初三学生小茹突然走不稳路,到南海区人民医院就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细胞瘤虽是良性,但手术难度极高,偏差毫厘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幸运的是,在该院神经外科主任的精心操作下,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四天小茹就能下地行走。
“自从2022年1月整体搬迁至佛山副中心狮山镇后,医院发展开始了新一轮飞跃。”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孙辉介绍,新院区占地面积220亩,建筑面积达36.5万多平方米,开放床位1763张。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该院也以五大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急危重症学科群,牵头构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对南海区打造急危重症一张网有重要意义,南海区“5G+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系统”获省医改创新典型提名奖。
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佛山各区目标一致,方法各有千秋:禅城作为中心城区,近年来积极构建与城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整合型、现代化、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顺德区在确保“四不变”前提下,以镇街为单位,由辖区内公立医院牵头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组建10个紧密型健康共同体,实行专科共建、资源共享。
与之相比,高明、三水区在高水平医院建设方面仍需加强,为此佛山对标三甲医院的标准,在两个区分别布局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如今,这两个区持续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加快优化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力稳步增强。2022年,三水区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入选全国优秀典范单位,成为全省仅有2家上榜医院之一。2023年,高明区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等级复审。
镇活村稳:打通守护百姓健康“最后一公里”
镇街一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前冷清的关键所在。为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定位不明、机制不活、人心不稳、能力不强的发展困境,佛山从机制、机构、资源入手,持续优化就医格局,有效满足了基层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
尤其着重在镇街一级推动“医育融合”“医校融合”“医企融合”“医养融合”“四个融合”管理服务模式,充实服务内涵,激发机构活力。
如顺德区均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闲置用房改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解决当地失能失智、家庭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安居难题。这套做法被总结为“家门口医养结合”的均安模式,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题推广。目前顺德全区10个镇街已全面推行,共投资14亿建设13个项目,预计2025年将增2000张医养结合床位。
顺德均安“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入选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
而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家庭病床服务开展20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祖庙、石湾两个服务点及一个住院部,与7家养老机构签订医养结合服务协议,派出医生进行巡诊,护士驻点提供24小时医疗保障,让老年人可以在家庭、养老院、社区和住院部等多场景享受医养服务。
下一步,佛山将紧紧围绕“走在前列”的总目标,持续深化医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巩固和完善“市优、区强、镇活、村稳”的卫生健康新格局,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宁静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