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当年轻人爱上逛庙会

在佛山,你能看到大量年轻人出没的地方,可能是夜晚的创意产业园,可能是周末的露营地,也可能是——庙会。

不信的话,就到2024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走一走吧。现场攒动的人头里,除了连续多年参加庙会的老街坊,还有大量年轻人,甚至是从外地慕名前来。

数十名身穿天兵神将服饰的舞者,手拿按照原比例复制的兵器仪仗,随着音乐节拍,演示队列变化,彰显北帝仪仗的威严。

这种现象,在佛山其他传统民俗活动中也经常看到。

在端午节的叠滘龙船漂移赛中,伴着鼓声长大的“00后”“10后”,正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桨,把“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拼搏精神赓续下去。

年轻人的加入,还把传统习俗玩出了新花样,带来了新活力。今年元宵节的“行通济”期间,一群95后化身厨师,跳起了“魔性十足”的“捞起舞”,让现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年轻人的心,就像这四月田野上的风,渴望自由,向往浪漫,充满欢快。

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会爱上动辄几百岁的古老民俗,不是年轻人的想法变了,而是民俗在保留底蕴的同时,变得更加有趣、新潮了,更加贴合时代心灵。这,正是传统民俗“活”在当下的秘诀所在。

今年年初,佛山提出激活粤剧、功夫、龙舟、祖庙等“十大传统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更多年轻心灵相遇、相知,是关键的切入点,也是重要的落脚点。

每个城市都有专属的文化地标。如果要挑选佛山文化地标中的地标,非祖庙莫属。

这是很多外地人到佛山的第一站,更是佛山人介绍家乡的第一张名片。它是集体记忆,是梦里乡愁,承载着历史底蕴,延续着城市文脉。

今年的祖庙庙会,既保留了北帝出巡等传统项目,又推陈出新,增添了很多特色巡游方阵,创新了非遗市集的内容。庙会,以“又老又潮”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年轻人的加入。

庙会向年轻人张开了怀抱。活动邀请学生代表作为特邀小嘉宾全程参与,让孩子们和非遗大师们一起动手刷年画、拼龙舟,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总是在参与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

2024年三月三北帝诞祭品。

年轻人也在用创意解锁民俗文化。鲤鱼广场的非遗市集上,逛街的、摆摊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正是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共鸣,诞生了镬耳屋雪糕、“城市拼贴诗”等新文创、新玩法,让市集更有沉浸感,时尚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触摸并爱上佛山传统文化。

我的几个年轻朋友,特意从外地赶过来,体验祖庙庙会的精彩。他们的共同感受,就是在庙会上既看到了“最佛山”的文化积淀,也感受到“最活力”的城市面孔。

古老的庙会习俗,经过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年轻人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的传承。但实现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还有一段路要走。

每年的祖庙庙会期间,祖庙灵应祠对面的万福台上,都会上演粤剧。佛山古镇是粤剧的摇篮。一句“睇大戏啊”,总会触动无数老佛山人的情怀。万福台更是国内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戏台,见证了佛山粤剧的兴旺繁荣。

只是,当年“万人围住看琼花”的粤剧盛况,如今却成了年轻人心中“最熟悉的陌生场景”。

前不久,佛山+客户端就佛山“十大传统文化”开展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十大传统文化中,年轻人了解最少的竟然是粤剧文化,表示“没机会接触粤剧”“传播途径太少”。

这种机会的创造和途径的拓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要思考的是,如何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触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昆曲就有过很好的尝试。

享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在新世纪之初遇到危机:大师老去、观众老化。因不忍见昆曲式微,台湾作家白先勇集结两岸文化及戏曲界精英,联手创作了青春版《牡丹亭》。20年来有80万观众观看,其中六成是年轻人。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出品的《咏春》。这部舞台剧,将咏春拳、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遗融入其中,行云流水般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收获广泛好评,也成为深圳城市形象、对外交往的闪亮名片。

面向年轻群体,贴近年轻人的需求,在开放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佛山大有潜力可挖,这一步也非迈不可。

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还有一层深意:实现人文和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内涵。

人文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融合的新发展观。放眼国内,特别是苏杭等地,就会发现,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30多年前,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华期间来到苏州。苏州精心安排考察团看了“三样宝”:苏州园林、苏绣、苏州盆景。

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其实是在向投资者展现苏州文化的吸引力:园林代表优雅,苏绣代表精细,盆景体现精致。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可以成为投资环境的名片,成为投资者选择佛山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他们能从佛山的传统文化里,读懂佛山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读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追求,这些都是创造未来的不竭动力。

活动现场。/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奥摄

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也正从传统文化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认识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让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不仅会滋养城市的营商环境,也会提升城市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一位作家说过,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更好地连接过去和未来,需要注入更多创新的活力、时代的韵味。

用好互联网,传统文化进入年轻人视野的入口会更开阔。过去,英歌舞只在广东出名,外地人知道的有限。2023年新春,普宁一支英歌队新年演出的夜训视频火爆全网,从而以“中华战舞”之姿,闯入人们视野。网友们“用脚投票”,带动了当地的文旅发展,也为英歌舞表演团队注入了生机。

找到共情点,让年轻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打造可感知、能触及、沉浸式、多维化的文化体验新场景,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传播和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更多年轻时代心中萌芽。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传承的主体、参与的主角,这场双向奔赴将演绎更加动人的故事。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刘江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