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是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正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关键抓手,破解土地之困,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8月5日,南海区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半年总结会,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研判今年土地整治工作的进度和难点,探讨进一步的改革方向。目前,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步入“深水区”。一方面,此前推动的改革创新策略进入实践阶段,需要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全区各类土地空间的结构调整工作也正在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结构调整 集约整备连片用地
数据显示,今年南海区拆除村级工业园2263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1549亩;集约农用地5737亩;“良田成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图景雏形初显。
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例如,丹灶镇五金产业示范基地、桂城街道深涌工业项目等通过征收等方式推进,实现连片储备;狮山上柏社区元武头工业区、罗村务庄庄步梁村级工业园等村级工业园完成拆除改造。
这些项目为南海发展腾出了高质量的空间。截至7月31日,南海区供应产业用地2673亩。其中,7月22日单日成功拍出5宗工业用地,且均流向高端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对土地进行集约整备的过程中,南海区积极推进土地结构优化,在耕地平衡、农用地集约、低效用地的复垦复绿方面开展探索攻坚。
今年,全区完成地券绿券区级验收159亩,其他复绿1075亩。丹灶镇旧竹器厂、旧布厂等已通过市级验收增减挂钩;丹灶镇东联上胡、下滘下沙地块项目区等通过区级初步验收,地券项目拆旧复垦形成指标得到有效使用。全区已有13个绿券项目,其中里水逢涌村绿券项目为首宗运用绿券指标办理“只转不征”的项目。
南海大力推进农用地连片集约整备,有效带动农业增效、村民增收。图为里水镇华穗耘谷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在集约农用地方面,全区今年已完成5737亩。如里水镇小布村“黄田片集约”地块整备项目完成集约1174亩。在新增耕地方面,丹灶镇银河村、良登村垦造水田项目(二期)等项目正在推进。
深化改革 破解难点卡点问题
改革创新是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的动力。面对土地碎片化问题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南海区创新政策工具,引进金融活水,出台了“三券”政策、开拓政策性银行融资合作,相关的举措已经在项目中得到了实践。
“实践中发现的尚未打通的政策壁垒,仍然存在的难点、卡点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解决。”南海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永强表示。此次会议分析了政策落地、融资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
例如“三券”政策,是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政策,截至目前使用该政策开展的项目有1700多亩,已形成地券指标682亩,发放绿券指标约280亩,发放房券3.3万平方米。整体来看,仍然存在落地较慢、铺开范围较小的问题,需要加强区级指标池管理、加强使用指导、挖掘使用场景、做好案例解读,让土地要素真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起来。
融资方面,近年来南海区加大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力度,目前已经累计授信584.4亿元,累计发放融资259.5亿元;其中今年已授信164.5亿元,发放30.2亿元。可以说引入金融“活水”,成效逐步显现。但是目前,已有的授信额度还有大量未用空间,需要认真分析原因,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锚定目标任务,优化队伍结构,解决难点卡点,加快腾退复垦,推动农地整备,加强综合执法,推进金券政策。”徐永强表示,接下来,全区要以结果为导向,统一意识,坚定信心,以常态化的决心,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
据悉,南海区已经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及城镇开发边界调整优化方案,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集中,城镇开发边界集聚连片。《佛山市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成果也已经编制完成,将有效引导各类整治项目分区开展。
接下来,南海区将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例如扩大“房券”应用范围,推进“金券”起草工作,争取绿券指标等可用于“只转不征”项目取得一定进展,争取容缺办理点状供地,深化与融资机构金融合作,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监管系统建设。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 通讯员林静媚
编辑 | 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