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动力转换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如何认识数实融合的内涵和意义?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该如何强化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期圆桌论坛就此展开探讨。
主持人:小青
图源图虫。
本期嘉宾:
何苏燕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陈世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文荣光 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
周睿 佛山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何苏燕:实体经济需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
何苏燕。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数字经济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本质,是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是要把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和应用到实体经济各领域全过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结合,更涉及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的全面革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从政策脉络来看,一方面,党中央对于“数实融合”持续给予高度重视,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提供了方向指引。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面对数字化潮流,要充分释放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另一方面,“数实融合”的表述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演进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意味着实体经济需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去拥抱数字经济,更主动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相适应,从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佛山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标杆企业,但相对于佛山庞大的工业企业数量而言,仍然属于少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不够彻底,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仍旧突出。为此,应当聚焦当前佛山制造业发展实际和产业集群的特点,多措并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一是利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坚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促进企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施改造升级,着力破解制造业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共性技术堵点,逐步推动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二是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形成数据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大数据标准建设,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鼓励企业通过共建共享产业大数据,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实现向数据要增长,向数据要动能。三是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引导企业开展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鼓励平台化、生态化等新企业形态发展。
陈世栋:强化三项能力,加快数实深度融合
陈世栋。
当前,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正逐步从传统生产、运营和服务模式转型到数字化生产、运营和服务模式。佛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工业第四城,要发挥制造业产业雄厚的基础优势,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建设智能园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高地。
强化数字设施支撑能力。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数实融合的关键,是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新渠道。一是要强化佛山市数字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统筹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禅城、顺德、南海区要率先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公共数字平台建设,加快应用场景开发,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三水、高明区要着重提升大数据服务制造业升级能力,确保企业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轨道交通、能源、电网等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推进人工智能在物流、交通、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并建立服务体系,挖掘智能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提供体系保障。二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制造业链的智能化水平和市场反应速度,保障制造业质量的提升。
强化数据要素驱动能力。深化数实融合要进一步破解数据开放度低、数据孤岛、市场价值无法体现等问题,建设和完善国家级工业数据综合平台,优化数据管理机制。一是加快组建工业数字集成共享平台,增强覆盖度和服务能力,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为智能制造提供支撑;加强数据共享,共建数据平台,有效释放数据价值,发挥产业规模、数字设施、政策等优势,打造全链条的综合性平台;面向全国市场需求,构建“佛山资源+特色智造—全国市场+世界技术”的模式。二是从平台和生态双向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脱“虚”向“实”。特别是作为泛家居、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的大市,佛山要着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提升优势产业数字化速度和产业能级。
强化智能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园区智能化发展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围绕佛山“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的全域产业格局,推动老旧工业区数字化改造,高标准建设创新引领型制造业园区,以佛山高新区、三龙湾科技城、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北滘机器人谷智造产业园等园区为主,推动医药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壮大智能机器人、未来智能终端、细胞核基因治疗、新型储能、深海深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产业。
文荣光:锚定高质量数据供给,推动数实融合发展
文荣光。
当前,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业的趋势日益显著,数实融合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强化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助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佛山市备案数据交易额已突破4.9亿元,但由于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实体经济企业面临着用数难的问题。加强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成为加快数实融合的重要工作,佛山应围绕数据流通、数据使用与数据治理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让数据“转起来”。佛山数据行业碎片化、链条短问题仍然存在,数据资产定价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也有待完善。有必要围绕资源所有权、开发使用权、产品经营权,打造具有佛山制造业特色的数据流转顶层设计,以资源供给平台、数据开发利用平台、数据产品经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物联、网联、云联、数联、智联、众联等领域管理水平,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可借鉴佛山“众陶联”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工业制造领域的数据采集、数据流动、数据监管和数据安全,建立和完善行为标准、权益保护、等级评定和监管体制,为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提供支撑。
强化场景意识,把数据“用起来”。佛山拥有丰富的产业场景资源禀赋,尤其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资源相当丰沛。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佛山在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ToB行业蕴含巨大机会,要让更多的行业大模型深入链接本土产业。核心是强化各个领域的场景需求牵引,在多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数据服务和场景化运营,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和多主体复用,从而实现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把数据真正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应围绕典型场景建立开放机制,强化供需匹配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产业数据价值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探索新的数据价值链模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形成一批产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以全产业链场景创新深化数实融合。
强化体系建设,将数据“管起来”。企业愿意分享数据的基础,是要有可靠的数据保护机制,数据可信性、数据是否超限超规使用,需要有全方位、全流程的监测。数实融合治理体系涉及相关主管部门、行业生产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行业流通企业、产业联盟、金融企业等主体,共同构建数据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需要创新数据治理理念与方法,坚持创新发展与常态化监管的动态平衡,既完善数据安全、治理与立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又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持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政府部门着重保障数字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企业着重打造国家认定的高水平数据管理服务能力。此外,相关各方应积极跟踪对接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数据要素重大政策的制定、研究与评估工作,掌握数据治理最新动向。
周睿:围绕点线面进行全链条协同创新
周睿。
数实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数实融合核心是围绕制造企业的“点”、产业链群的“线”、平台的“面”进行全生态、全链条协同创新,促进人流、商品流、贸易流、信息流向数据流、价值流转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佛山数字经济规模已超千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仅次于广深,是湾区数字经济次核心城市。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佛山应紧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数实融合为抓手,谋求构建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建设智造产业主阵地,在“点”上做文章。2024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将佛山建设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65%。数实深度融合是当前佛山完成从制造向“智造”跃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制造业可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品多元化。佛山在推动数实融合过程中,可以按照“政府支持、国资撬动、市场主导”的运作模式,建设一批灯塔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更多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标样本。
高能级建设数字产业全链条,在“线”上做文章。为提升数字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强化数实融合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佛山要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基建部署,深度集成信息、通信、数字等技术,打造全面连接要素、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数字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数转智改。例如美的集团开发的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服务,已应用于50多个细分行业,为上千家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在产业集聚度高、协同紧密的行业,要充分发挥美的这样的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领先企业利用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协同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协同转型,助力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高质量建设数字融合生态圈,在“面”上做文章。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需两端加强协同和对接,一方面要重应用,激发需求侧活力,以场景应用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截至2024年7月,佛山共有30家银行推出91款“数字贷”产品,放款46亿元,扶持企业347户。佛山应构建“数字贷”等融资机制,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激发企业数智化转型积极性,解决“不敢转”问题。另一方面要强供给,大力提升供给侧能级,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圈”。推行普惠型云服务支持政策,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不会转”问题。
编辑 | 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