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秋色“穿越”600年 在赓续传承中绽放璀璨芳华

2024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于11月1日~3日在佛山举办。此次活动以“品味佛山 秋色无限”为主题,将结合岭南文化“双创”,深化“佛山秋色”与城市商业、文旅的融合,设有秋色巡游、沉浸式演出以及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再一次呈现“万人空巷看秋色”的盛况。

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和佛山市五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

作为佛山地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大型传统文化活动,这场传承近600年的佛山秋色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又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源于明代佛山民众“以假乱真”的战法

据佛山历史学家考证,佛山秋色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正统年间的一场佛山保卫战,源于一场手工业工人的创意制作和少年儿童集体参与的巡游行动。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记载,佛山“出秋色”起源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佛山人“以少胜多”抗击黄萧养的创举,佛山二十二老之一的梁濬浩用一个以假乱真的战法混淆黄萧养。

“佛山堡人抗击黄萧养劫掠之时,民众参加的誓师大会就在祖庙前进行。”据佛山城市发展史专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者罗一星介绍,当时,佛山镇无足够兵力对抗黄萧养,梁濬浩想出奇招,让一群少年假扮成年武士,剪锦帛为旗帜,削竹篾为兵器,分成若干群,由手握真武器的成年人带队,夜晚击鼓,巡游佛山堡四周;隔岸的黄萧养以为佛山堡民日夜备战演练,不敢轻易偷袭,佛山保卫战持续了半年之久,佛山堡的少年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夜晚巡逻放哨的任务。

不仅如此,来自佛山各铺的少年们还抬出祖庙的大铁瓶,燃放大爆竹,发声如雷。黄萧养以为佛山有大炮,不敢轻易进攻。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十四佐证了这一史实,该书写道:“贼平后,与诸义士咸得锡冠带,崇祀流芳祠。佛山秋景,实由此始。”

佛山先民以二十二老坐镇祖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住了佛山,受到官方嘉奖,明代皇帝特封冼灏通等二十二人为“忠义官”,建“忠义流芳祠”,还赐佛山为“忠义乡”,这便是佛山获“忠义乡”美名的由来。

衍生为展示佛山手工业成果的盛会

佛山秋色发展到清代,除了纪念意义外,更衍生为全面展示佛山手工业丰硕成果、展现各铺经济文化竞争力,以及展现手工艺人创意作品的盛会,出秋色也被称为“秋色赛会”。

据了解,旧时佛山秋色赛会由各铺自发组织,秋色赛会就是各铺显示实力、较量高低的商业活动,而商家通过巡游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技艺水平。于是,秋色赛会就变成一场工商百业争奇斗巧的盛会。

早期,秋色赛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参与组织的商铺、普通居民乐助,秋色艺人则以个人名义参加献艺游行,费用自理。

“秋色赛会就是佛山民间一场高规格技艺竞赛,无论是手艺高超的工匠或商铺老板,还是普通民众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都有权获得奖赏,所有民众都可以参评,有权投出完全代表自己意愿和鉴赏力的一‘标’。”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说。

秋色赛会是秋色活动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各铺以别出心裁创作的艺术精品进行竞赛,赛的是才艺是否精良、作品是否新鲜奇特。

多年研究佛山秋色的余婉韶在其《佛山秋色》一书中提到,不同的铺有不同的行业特色,因此,秋色艺术呈现出就地取材的特色,表现形式与风格多姿多彩,如栅下铺,是水产、鱼类批发销售的集中地,因而该铺以鳞蛤类,如明虾、塘鲺鱼、开刀大鲩鱼等像生工艺品最为出色;富民铺的居民,商人和小康之家为数不少,秋色制品以雕批工艺品闻名。

以“七色”为佛山秋色巡游表现形态

到了清代、民国,秋色更具仪式感,巡游队伍有固定的流程:三支号灯和十支火把先行,火光熊熊,行人避易,接着是大灯笼、马务、头牌、飞报马、高灯、波牌、引彩;然后是车色、景色、马色、水色、地色、锣鼓柜、十番、龙、狮等,每一次的佛山秋色巡游,所经之处均万人攒动,锣鼓腾喧,直至深夜方止。巡游参演群众数千人,巡游队伍长达数里。

《粤小记》也记载,每年九月,佛山儿童装扮鼓吹,绕村夜行,“名曰秋色,是其遗制。”就是对明代佛山秋景活动的传承。自清代后,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发展为七色(车色、马色、水色、地色、灯色、飘色、景色),内容丰富新奇,并随北帝崇拜传播到珠三角各地,衍化成当地的各色巡游。

据了解,灯色是展示各种玲珑剔透的彩灯,如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景色是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像生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动物、花卉盆景、器物古玩、山石等,特点是“以假乱真”。车色即花车彩架中以男扮女装表演戏剧故事人物的节目,清末打破非男扮女装不可的规定,也有以男演员装扮男性,并根据表演故事内容确定花车的形式,一般有庭园式、轿式、厅堂式等几种。马色是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人物,如扮演“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等传统剧目,通常以男扮女装为主。水色是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或故事,如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采莲船、紫洞花舫等。飘色是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如扮演“夜战马超”“福寿延年”等。地色是表演者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或高跷等故事杂技。秋色音乐表现形式包括“吹打” “十番”“锣鼓柜”,它们都是流行于佛山的民间音乐,在秋色巡游时演奏铿锵欢快的曲调,增加热闹的气氛。

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

进入21世纪,佛山秋色发生不少新变化:2008年,佛山秋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秋色巡游开启白天出秋色的先例,佛山祖庙秋祭、乡饮酒礼等传统习俗融入秋色系列活动中;广东非遗周在佛山举办后,使佛山成为南北各地非遗的展示地……自此,佛山秋色成为每年一度的民俗盛会。

近四十年来,每届秋色活动,佛山都会邀请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好城市政府代表团、海外友人观看秋色巡游,成为佛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1年,祖庙秋祭、乡饮酒礼融入到秋色系列活动中。乡饮酒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官方礼仪,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在明清两代,佛山每次的乡饮酒礼都在祖庙举行,广邀佛山的耆老乡绅参加,通过乡饮酒礼宣扬礼教,弘扬社会美德。他们一边围桌品尝大盆菜,一边欣赏万福台上的粤剧演出,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感受佛山民俗文化的深厚意蕴。

近年来,佛山恢复弘扬乡饮酒礼,继续推崇尊老敬老之风,并通过乡饮酒礼联络乡情、答谢为佛山作出重要贡献的各界人士,这是佛山尊重传统、复兴文化的盛举。

随着广东非遗周落地佛山,非遗活态展也成为每年佛山秋色的亮点,南北非遗传承人、手艺人不远万里来到佛山,与市民近距离互动,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历经多年的举办与传承,佛山秋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活力。佛山不断探索活态性传承与动态性发展的新路径,致力于将这一传统盛会打造成为既保留传统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魅力、又富含时代价值追求的城市节庆品牌。

今年秋色巡游于11月1日、2日晚分别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及南海区西樵镇开展。今年的巡游表演还添加了群众方阵表演板块,引入国潮文化、彩车竞秀、青年文创等元素,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如今,佛山秋色已成为展现城市文化个性的重要窗口,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佛山乃至广东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