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大良鱼灯传承保护获国际认可

在顺德大良升平社区的街巷里,沿着头顶上橙白相间的花灯一直走,就能找到潘智江。

他是顺德如今仅存的几名熟练掌握鱼灯制作技艺的师傅之一,也是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手上,几支竹篾、一捆扎绳,可以变成一只鱼灯的骨架,再蒙上一层彩纱,一只栩栩如生的鱼灯就完成了。

2019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日前,记录大良鱼灯在升平如何传承的微视频《鱼乐升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评选为“优秀案例”。

“我从小就看着爸爸做鱼灯。八月十五中秋节,拿着爸爸做的鱼灯出去玩,街上的路人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所以我特别高兴。”潘师傅一边扎鱼灯,一边追忆幸福的儿时往事。正是在父亲潘培森的影响下,潘智江成为一名鱼灯手艺人,致力将大良鱼灯发扬光大。

在潘智江的工作室里,记者看见了一名传统手艺人的专注与传承。在这里,神态各异的鱼灯摆满了每个角落,有的鱼灯头尾相衔、好像在水中嬉戏遨游;有的鱼灯好像正在你追我赶,红白相间的长尾在空中摇曳……潘智江介绍,这里不仅是自己的工作室,还是鱼灯制作教学的教室。今年6月,14名来自佛山各地的学员集聚于此,专程来学习鱼灯的制作。

顺德自古以来就是丰饶的鱼米之乡,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模式闻名于世。水乡文化奠定了鱼在顺德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造就了大良鱼灯文化。“大良过去很多人都是养鱼的,特别喜欢鱼灯,许多家庭门口挂两盏鱼灯,寄托年年有余等吉祥寓意。”潘智江说。

此外,大良还有举办鱼灯会的传统。大良鱼灯会曾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传统文化盛会。如今,大良鱼灯成为佛山非遗“家族”中的一员,作为鱼灯发源地的大良,也通过各类创新形式传承鱼灯文化。

升平社区党委书记李志业介绍,2021年以来,升平社区通过协助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创、举办大良鱼灯会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创新。

今年9月中旬,第四届升平大良鱼灯会在升平社区康帅府举行,超200人的鱼灯民俗巡游队穿街过巷,吸引游人注目。不仅是在演艺活动中大放光彩,大良鱼灯也开始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喜爱,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距离潘师傅工作室不远处的一家顺德菜馆,古色古香的老宅庭院上空,两只硕大的鱼灯环绕着起舞,让往来顾客纷纷停下脚步拍摄,成为这家饭店具有辨识度的特色之一。在点评网站上,不少人表示是专程为了同时品尝顺德美食、体验鱼灯文化而前来打卡。潘师傅表示,这家饭店已经成为自己的忠实用户,鱼灯挂旧了还会重新定做。

走在大良升平社区的街巷里,随处可见的鱼灯元素、悬挂于头顶的各色花灯鱼灯别具特色,成为承载宝贵个人记忆和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明谦、黄锦成、陈伯青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