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一画,充满诗意;一地一物,彰显和美。2024年即将翻页,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处处涌现新气象。
当暖阳照亮冬日的清晨,龙溪艺社空间主理人黄泳雯像往常一样整理完毕后开门,迎接一群到此体验艺术空间的青少年。“龙溪艺社本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书院,经过活化改造后于今年启用,希望能延续黄龙村的历史文脉,打造成村内开展文化活动的新阵地。”黄泳雯说。

龙溪艺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摄
从古旧建筑到文艺范十足的网红打卡地,完成“爆改”的不单单是龙溪艺社,十余年来,整个黄龙村都在经历一场“大蜕变”。
黄龙村牢牢抓住农村党建工作,因地制宜谋发展,通过凝聚多元社会力量,激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让村子环境更美、村民变富有。
如今,行走在黄龙村,焕然一新的公园、干净整洁的河涌、洋溢着笑脸的村民,都在述说着这个和美乡村的“爆改”新故事。
颜值提升 村民生活有“面子”
来到黄龙村旧湾片区,一个街心公园映入眼帘,硬底化的地面上画着各式地绘,公园里健身器材、石凳、花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花基由一个个绿植拼接而成,斑斓的色彩将整个公园映衬得十分漂亮。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里此前是一块闲置了20多年的“五边地”,不仅杂草杂树丛生,而且堆满各种垃圾。2021年,黄龙村推出首届“街巷善治”行动,动员约50名村民参与环境提升,让这块闲置地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街心公园。

黄龙村水清岸绿、风景优美。
“我每天回家基本上都会经过这里,看着这里从脏乱差变成现在优美的环境,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地方出现在黄龙。”居住在街心公园附近的村民梁镇阳说。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今年8月,黄龙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逐步开展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本年度,全村已整治人居环境问题超400处,整治卫生黑点近100处,清理杂物垃圾超10吨。
美化家园的行动延续到了村里的街头巷尾。在“花开黄龙 绿美家园”项目中,黄龙村打造5条具有特色的“美丽街巷”,组建“绿美大使”队伍,并联合顺德区建筑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师协会多次走访,精雕细琢,为5条街巷量身定做“新衣”。
这一行动让村内的农房、花基、街角、“五边地”等场景颜值得到提升,黄龙村5条街巷累计提升街角超50处,种植花草面积达80平方米。
以开发“小菜园”“五边地”为切入口,黄龙村摸排选定陈谈片陈氏家庙、东风片深潭大石街旁地块,成功打造高品质的“小菜园”“小花园”。在“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下,黄龙村一条条“美丽街巷”焕发新面貌。
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黄龙村也装上了数智“大脑”。近年来,黄龙村打造“数字乡村”,在乡村振兴资金扶持下建设智慧黄龙平台,构建“智慧管理+服务”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将5G、AI等新技术引进乡村。

黄龙村的智慧黄龙数字指挥中心。
环境、交通、安防等多个系统的实时信息都能即时传输到指挥中心,此举提高了村居管理、服务水平,让村民们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车辆违停就有广播自动播放提醒车主移车,现在违停情况改善很多,垃圾也比以前少,生活体验感非常好。”村民刘成娟说。
党建引领 共建家园有活力
近期,龙涌党群活动中心迎来了不少村民游客参观打卡,活动中心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项目的一部分,这里打造成可供党员、群众协商议事与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新场所。
党建引领是黄龙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在深入践行“农村党建要让群众更满意”的实践过程中,黄龙村建立了党群先锋队和党员突击队,同时联系群众收集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黄龙议事厅”,发动村民群众畅谈建议,全面掌握村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4月,黄龙村开展“民情夜访”行动,累计走访群众186户,收集意见建议334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08条,涵盖村民生活以及乡村治理等方面,力求事事有回应,处处见成效。该行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收获众多宝贵意见,有助于村“两委”科学施策。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与掌握民意后,村‘两委’的工作方向更清晰,思路更明确,干事也更有条理,为我们开展各项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黄龙村党委书记陈忠青说。
在党建领航下,黄龙村积极寻求、引入各方社会资源共建乡村。创新打造社区营造合伙人计划,搭建“公益微创投”“街巷善治”等平台,挖掘一批乡村振兴的骨干人才,动员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建立“街巷善治会”。
计划开展以来,已吸纳会员超280人,推进2024年“街巷善治”项目13个,开展志愿服务超1500场次,将议事协商与党群共建深入街巷,带动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推动社区发展,营造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
此外,黄龙村还启动了新一轮党建结对共建工作,先后与顺德农商银行、区室内设计师协会、榕树头保育基金会等14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党建结对和村企结对共建工作,扩大黄龙村的党建结对“朋友圈”。
其间,2024年项目意向清单累计募集资金约40万元,加快促进了一批民生项目落地,开启党建结对共建形成“党政牵线、村企(协、村)共建、群众受惠”的融合发展新局面,同心合力探索推进“百千万工程”新路径,让美好家园的“愿景”变“实景”。
彰显特色 文化IP有人气
“38.64公斤!”在今年6月举行的睦邻冬瓜文化节上,村民周锦财又一次夺得年度“最重黄龙黑皮冬瓜”荣誉。和周锦财一样获得冬瓜评比殊荣的种植农户将近70人,他们通过黑皮冬瓜种植、售卖,甚至化身“村民导师”带领各方游客体验冬瓜农事劳作,身体力行传递黑皮冬瓜的种植经验。
黑皮冬瓜是黄龙村种植的经济作物,享有“碧江出只鸡,黄龙出个瓜”的民间美誉。以“一村一品”为工作思路,黄龙村紧抓黑皮冬瓜这一IP,通过建立冬瓜合作社、黑皮冬瓜种植基地,研发黑皮冬瓜创新美食,围绕黑皮冬瓜打造包括科学种植、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特色美食的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冬瓜宴、龙舟竞速、民间艺术圩市、冬瓜文化体验……多项富有本土特色且亮点纷呈的活动在冬瓜文化节中轮番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现场氛围热度“爆棚”。

今年6月,黄龙村举行睦邻冬瓜文化节,以冬瓜IP聚引人气。 /资料图片
当天,活动吸引游客超2万人,通过冬瓜文化IP的宣传效应,黄龙村增强了农耕文化、美食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争先打卡的“宝藏村居”。“地里种植的黑皮冬瓜,不仅让村民增收,为产业振兴探路,更打响了黄龙乡村振兴的品牌。”对于村里大力发展黑皮冬瓜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思路,黄龙村青年陈国本连连点赞。
冬瓜在引来流量之余,也成为凝聚村民合力的重要抓手。“一开始村民对村内事务不太关心,但冬瓜节便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了,纷纷为冬瓜节出点子出力,当作自己家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事情。”陈忠青说,一个个冬瓜,凝聚起党群力量共建美好家园,让黄龙村发展充满了新活力。
成功挖掘出特色IP聚引人气后,黄龙村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擦亮特色招牌。柯林胶工作室挂牌、中国美术名家走进黄龙写生采风活动、“和地在创”龙溪艺社文化艺术活动……今年以来,黄龙村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黄龙村岭南水乡文化的塑造,为后续打造特色研学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文明村、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加身的黄龙村,已实现了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华丽蝶变”。接下来,黄龙村将打造更加宜居的魅力乡村,持续提升村民安全感、参与感、幸福感。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阳奕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何冠洪(除署名外)
编辑 | 古嘉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