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钮则圳:文旅融合的活力密码是什么?

高端访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部署。佛山要如何立足实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文旅融合的活力密码?近日,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钮则圳就此接受了佛山传媒《理论周刊》的专访。

专家简介

则圳,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等。

改革将推动文化从“高原”迈向“高峰”

《理论周刊》: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有哪些特点?文化供给上存在哪些矛盾不足?这次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将破解哪些体制机制障碍?

钮则圳: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随着我们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我们明显感受到,人民群众越来越期盼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需求的多样性来看,不同群体在文化偏好和旨趣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群体,其参与的文化活动各具特色。从需求的层次性而言,不仅要满足基础文化需求,注重面的广泛覆盖,还需关注高质量、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要引领文化潮流、推动文化创新,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明晰方向并提供平台。从需求的多维度角度,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拓展,并且更加关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文化成果的效度体验。在文化供给方面,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变为“好不好”“优不优”。之前,文化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难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将着力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这一改革着眼于培育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通过营造更为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推动文化从“高原”迈向“高峰”,以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而言,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健全文化交流传播机制;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生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文化监管体制机制,提升文化领域的综合治理效能,加大文化市场引导和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权益。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旅品牌

《理论周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佛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您觉得佛山在文旅深度融合上要如何发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拉动消费,推动以文兴城?

钮则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意味着我国文旅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法和侧重点有所变化,此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相关表述,彰显了文旅发展从产业自然结合、融合发展到体制深度融合的转变,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佛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拉动消费,推动以文兴城。

其一,相关部门需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着手制定“十五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在市场监管、激励扶持机制、文化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其二,围绕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文旅品牌。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提高辨识度,避免简单复制。如今年的叠滘龙船漂移、秋色巡游等活动,所体现的龙舟文化和秋色文化为佛山文旅增添了独特魅力。同时,按照《决定》要求,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善于运用AI、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佛山的历史人文变得可感、可参与,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其三,注重培育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协同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旅产品和服务。

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

《理论周刊》:全国各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涌现很多网红城市和现象。您认为它们有哪些经验值得佛山借鉴?

钮则圳:全国各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涌现出的网红城市和现象,有以下经验值得佛山借鉴。

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例如,今年粤东的潮州古城打造的“府楼猴”形象IP成功“出圈”,在文化与旅游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为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了全新活力与时代魅力。佛山在这方面也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利用醒狮、功夫等特色元素,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文化名片,提升佛山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决定》中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体来说,一是要全力提升游客的服务体验。例如山西小西天景区因“悟空热”迎来大量游客,当地通过提前制定方案、组建工作专班、完善服务设施、优化参观路线、充实讲解员力量、加派志愿者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实现了口碑逆转。佛山也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二是要妥善处理好游客参观和本地居民生活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避免游客过多对本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度干扰,实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和谐共处,促进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提升文化传播的能力和效果,讲好佛山故事,传播佛山声音;强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完善文旅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佛山可以更好地借鉴其他网红城市的经验,推动自身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兴城的目标。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