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行通济,成为佛山春节压轴大戏。
人潮绵延数里,转运风车“吱呀”转,夹杂着过桥的兴奋,谁能不爱这种热闹又接地气的民俗活动?
作为“佛山特供”,行通济是一年之中特定时间才有的活动,难免让人觉得不过瘾。
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圣诞市集从单一节庆延伸出全年无休的河岸经济带,福建游神从大年初一至农历二月中旬,几乎每天都有村子举行活动,更有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从潮汕走向全国,甚至舞到国外街头。
这些案例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需要打破时间封印,在空间维度构建多维体验场景。
2月12日晚,人们举着风车、提着生菜,浩浩荡荡走过佛山通济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关浩业摄
突破行通济时空界限
试想一下,若佛山行通济也能突破时空界限,成为永不落幕的节庆IP,无疑将为佛山带来更多人气与活力。
永不落幕,意味着要常态化、年轻化运营行通济IP,持续进行主题策划、包装。
行通济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是民间信仰与传统习俗融合的生动范例。
通济桥原是佛山重要的交通、商贸要道,商民为祈求来年生意顺利,便行通济桥讨个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 冇闭翳”的俗语。
行通济之所以有潜力IP化,是因为文化内涵足够深厚,文化吸引力日益增强,为衍生业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
传统的行通济活动,精华部分是过桥的仪式感,但要拓展为有自我造血能力、互动性强的民俗节,必须创新活动形式、完善配套设施,让留下来的外地游客有地方可去,有项目可玩。
实际上,以通济桥为坐标,周边的文商旅配套还不够成熟,文化消费氛围欠缺。
创造持续的文化生产力
从现实条件出发,现阶段要创造持续的文化生产力,激活新的价值需求。
例如,通过“造节”的形式,打造一个以行通济为主题,更大规模、持续时间更长的民俗嘉年华;或可将通济桥周边街区规划为文化生态实验区,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推动餐饮、购物、娱乐多业态融合。
立足游客对异地文化、人间烟火的需求,探索“民俗+旅游”模式,策划行通济Citywalk线路等,加强与祖庙、岭南天地、垂虹路等网红地标的关联性,沿途可串联文化体验项目,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当行通济从年度仪式变为日常化的文化场域,便获得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持续“上新”的行通济文化体验项目,不仅能提升佛山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还能形成新的城市会客厅和文商旅地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在打造IP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关系。文化是行通济的“主心骨”,不能破坏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氛围。
将行通济打造成永不落幕的节庆IP,这一设想是对岭南文化“双创”发展的积极探索。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化生命力的自然延展。
行通济,如果能够形成更长时间、更大空间的文旅价值、文旅消费创造,必将为佛山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编辑 | 谭凯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