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6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现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纷纷在此展示独特文化魅力,洽谈合作,寻求发展新机遇。
佛山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本届文博会上实现首秀——通过展会打开知名度,提升IP影响力;通过交流汲取创意,学习先进模式与经验;通过项目集聚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文旅与制造业全链条“出海”,让文博会积累的流量热度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持久动能。
文博会上,客商在佛山馆参观了解文创产品。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锦成摄
打开知名度:首登文化展示“超级舞台”
俗话说,打开知名度,成功第一步。
环两江先行区是佛山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深度解析和积极应对——今年1月,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首次提出打造环两江先行区构想,旨在打造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4月,公布《关于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明确将先行区建设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地、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环两江先行区提升知名度成为生存发展的关键之举——不仅关乎当下资源集聚积累,更决定着未来的成长高度与发展走向。文博会无疑是环两江先行区打开知名度的理想平台。
其一,文博会已成为文化产品的“大展台”,更是文化产业的“大集市”,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在文化产业日显重要且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博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其二,佛山以产业体系向新工程、全域治水兴水工程等六项工程推动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其中率先突破就在文旅融合发展。环两江先行区亮相文博会恰如其分,向全球展示自身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和成果。
环两江先行区在文博会的首秀,本质上是佛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落子。场馆精心划分“多彩佛山新窗口”“两江文旅新业态”“文化赋能制造业”三大板块,不仅是对区域资源禀赋的系统梳理,更是向全球释放佛山城乡协调发展、文旅产业升级的强烈信号。
比如,环两江先行区展出了不少文旅新业态,如大地艺术节、叠滘飙龙船等,吸引不少国内外专业观众关注。
“我经常去佛山,第一届大地艺术节就去过观展,去年也到叠滘看了飙龙船。”深圳市民于女士表示,佛山通过环两江先行区将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能够更好构建立体旅游网络,让游客有更好体验。来自新疆的观众王先生则对罗行圩产生浓厚兴趣,“我在深圳工作,还没去过佛山,听了介绍后对罗行圩非常感兴趣,佛山文旅玩出了新花样。”
链接资源器:产业优势转化商业机会
从文化产品交易到产业投融资项目对接,文博会以“资源链接器”定位,搭建起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
本届文博会规模空前,超12万件文化产品同台竞艳,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展示交易,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参展,较上届新增265家。同时,今年还增设了文化出海展区、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创项目孵化展区等,并加大了与20余家国际头部展览机构、高端文化产业资源的合作力度,助推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
这一汇聚全球资源的“强磁场”,不仅是文化产品的“秀场”,更为佛山等城市提供了将本土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商业机会的战略跳板。尤其是环两江先行区的亮相,正是对文博会资源聚合效应的精准借力,完成了从产品输出到区域战略推介的跨越,将环两江先行区的文旅规划嵌入全球产业网络。
此次文博会,佛山组织环两江先行区内的近20家参展商、150余款精选产品亮相,涉及非遗技艺、智能制造、纺织服装、文化创意等领域,产品矩阵既保持“佛山味”的文化根脉,又展现“国际范”的产业视野。
佛山参展企业带来的石湾陶塑生菜摆件、香云纱的跨界服饰、醒狮元素的文创衍生品,非遗技艺通过材料再造、功能重构完成年轻化表达;慕瓷瓷砖的数字艺术墙、西樵牛仔布的潮玩设计,则让制造业披上文化赋能的“新衣”,吸引不少市民、客商驻足洽谈和购买。
来自深圳一家机器人企业的专业观众在了解香云纱发展历程后,与有着“让机器人穿着香云纱走秀”想法的香云纱服装设计师蔡敏一拍即合,相互留下联系方式。
“文化+制造”的产品逻辑,也让巴基斯坦采购商Aleesha在喜狮飙龙船陶瓷摆件前驻足时,不仅是看到了一件工艺品,更读懂了岭南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为后续的跨境合作埋下了信任的种子。
5月23日下午,佛山推介代表们还走上主展厅舞台,以视频展播、亮点讲解、现场互动等形式,向全球观众介绍叠滘龙船漂移、佛山“西甲”足球联赛、国际咏春拳大赛三大重磅文化IP。
“三大文化盛宴都在夏季上演,我预感到接下来佛山这座城市绝对是热火朝天!”有品牌方现场了解赛事合作权益后表示,这是佛山递给世界的金名片,通过赛事实现文化传承、经济赋能、国际刷脸三重价值,是合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可以说,环两江先行区演绎的不仅是“产品出海”,更是“产业生态出海”。
创新交流地:学习先进发展模式经验
多年来,文博会始终站在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汇聚最新理念与技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
今年文博会新增设的人工智能展区备受关注,22家企业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产品,包括机器人、无人机、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旨在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参观者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融合的魅力和应用前景。
与此同时,展期内全馆举办超120场新品发布会,如合翼航空携全国首个获得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低空观光航空器模型、意大利国家官方全品类授权达芬奇文化中国推广计划项目、深圳云洲数字首发国内首款对话式开发者AI大模型等多个重磅新项目、新产品等。
可以说,在文博会,环两江先行区能够捕捉到文化产业的未来趋势,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与创新经验。“这些创新理念与实践,为各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提供新思路,助力城市打破传统局限,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 。”南海区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唐鲜说。
地方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同样弥足珍贵。
“佛山文创与民俗结合做得特别好,带给我们很多好的启发。”中山市元一沉香文化馆副馆长陈燕珊说,他们经常到佛山参展,比如秋色等,每一次都能看到佛山文创源源不断的创新。
江苏启泓文旅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运营部的茅清清观展之后对佛山文旅留下更深刻印象,“江苏有江南水乡,佛山有岭南水乡。佛山依托两江资源禀赋探索文旅融合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文博会上,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如活水汇聚,为环两江先行区建设带来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将推动佛山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莫璇、卢丽华
编辑 | 古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