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文艺创作千姿百态竞芳华

佛山制造,以艺术的形式,让世界看见。6月27~28日,粤港澳大湾区首部制造业主题音乐剧《让世界看见》在深圳上演。

作为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重点项目,《让世界看见》基于佛山制造立市强市背景进行创作,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国制造”突围历程的音乐剧,更是一部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艺术佳作。

这朵艺术之“花”,是佛山文艺创作蓬勃气象的生动缩影。

近5年来,佛山文艺创作佳作迭现、成果斐然,既有数量,更有质量,作品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均取得新突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实现“华表奖”等业界最高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6月27日,佛山召开全市文艺创作工作座谈会,总结过去5年的文艺创作工作,擘画未来5年文艺创作新蓝图,推动文艺创作再攀高峰。

面向未来,佛山文艺战线将以“敢饮头啖汤”的精神,从系统谋划、聚焦精品、生态培育等维度推进文艺创作工作,形成“统筹规划+机制革新+精品创作+生态培育+人才支撑”的工作体系,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文艺力量。

岭南好风景 佛山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满园春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文化容器,是文艺创作的宝库。

在现代与古韵交织的中华大地上,佛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钟灵毓秀的岭南大地上。

回眸过去5年时光,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智造底色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全市文艺战线工作者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制造业当家、岭南文化传承等重大主题,倾情投入、潜心创作,创造出一道道夺目的独特文艺景致,勾勒出一片片繁花竞放、多姿多彩的文艺“春天”。

在佛山的文艺“春天”里,处处都是动人心魄的好风景——

粤剧《红头巾》剧照。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讲述了百年前三水妇女“下南洋”谋生养家的故事。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打破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粤剧《红头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讲述佛山与新疆协作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湾区首部制造业主题音乐剧《让世界看见》舞台呈现“中国制造”风采;功夫主题音乐剧《咏春》彰显“世界功夫之城”魅力,助推演艺经济发展;电视剧《珠江人家》成为2023年央视一套黄金档收视冠军;30件美术作品亮相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

这是佛山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证明。这也说明,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城市产业肌理中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可以组织创作真正的好剧、好戏、好作品,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注入深层文化力量。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的背后,是佛山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对文艺人才的珍视。以功夫闻名世界的佛山,“打”出一套推动文艺繁荣的“真功夫”:超前谋划做铺排+有的放矢抓重点+人才培养为关键。

——针对文艺创作点多面广、周期长的特点,佛山统筹规划文艺创作,超前谋划、提前铺排,有力提升佛山文艺的“江湖”地位。

——佛山明确以“聚焦重大主题、市委中心工作,聚焦冲击重点奖项,聚焦本土岭南传统文化,聚焦市场认可度高”为导向,2018年至今,佛山累计投入约1.5亿元专项资金,精心扶持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等领域的294个精品项目。

——通过实施文艺大师培养计划及“文化英才”工程,佛山构建高层次文化人才梯队。截至2025年5月,全市14个文艺家协会汇聚国家级会员575人、省级会员2584人、市级会员5726人。

爱美影视CEO、电影《长安的荔枝》总制片人李亚平认为,佛山不仅是投资热土,文化底蕴与创作氛围也很浓厚。其介绍,爱美影视已落户佛山,并将深深地扎根佛山,坚信在佛山能够推出更多好作品。

创作的心声 扎根佛山沃土创新艺术表达

佛山文脉厚重绵长,文艺佳作如繁星璀璨,闪耀于城市的历史长河。

座谈会上,来自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诗歌等领域的9位文艺工作者代表分享创作感悟与实践经验。他们聚焦本土文化根脉,深入交流如何以文学还乡唤醒文化记忆、用纪录片擦亮城市名片、借创新理念活化历史文化等内容。

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洪永争介绍,在创作儿童文学《巷子里的木棉树》过程中,为了让小说更加厚重,其见缝插针地嵌入佛山的岭南文化元素,通过描绘木棉树、骑楼、镬耳屋等具有岭南地方色彩的事物,生动地展现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这些元素对创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长篇小说《巷子里的木棉树》。

“在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岭南文化故事是外界观众喜欢上佛山的重要原因,也是佛山立足湾区向海内外传播的重要路径。”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视频中心主任严剑锋介绍,佛山传媒视频中心正在创作《大地云纱》和《百年秋色》两部人文类纪录片,计划今年底完成拍摄制作,并在全国和海内外平台播出,“让本土的岭南故事,焕发全新的中国话语表达”。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学与戏剧创作部二级编剧魏子怡介绍,其历时两年创作出电影剧本《横琴之恋》,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佛山3000多名民兵在横琴填海围垦的伟大壮举,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要引擎横琴与佛山人民的紧密联系。

“我的诗歌启蒙,始于佛山街巷的烟火日常。”省作协会员、禅城区实验高中学生高振霆是一名“05后”诗人。他的诗集《苍穹划过》即将收尾,最后一首长诗是献给佛山的史诗。这首史诗突出“历史基因-少年视角-城市蜕变”三重维度,完成不少于300行的叙事性长诗,“这首长诗不仅仅是风景描摹或情绪抒发,也承载着‘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时代回响”。

“我们正在创作的《山河长歌》,紧扣佛山‘四山两江’主题,意在全方位展现佛山独特的山水人文画卷。”佛山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佛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郭宏波介绍,作品将以山为点,以江为线,讲述西江、北江孕育的岭南水乡风情。

……

透过佛山文艺创作者的心声可以发现: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一方水土,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创新艺术表达,更有助于创作出兼具时代精神与人文温度的精品力作,以更好为佛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文艺力量。

擘画新蓝图 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文艺力量

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是佛山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佛山靠“敢饮头啖汤”的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要靠“敢饮头啖汤”的精神赢得明天。

市委旗帜鲜明鼓励改革创新,要求全市上下要做到“五要、五不能”:要争当一流,不能甘居人后;要敢想敢干,不能习惯说不;要守正出奇,不能因循守旧;要主动上手,不能甩手缩手;要主动争取,不能等待观望。

这意味着,佛山文艺创作的下一个5年,更要大力弘扬“敢饮头啖汤”的改革创新精神,主动谋划,创新创造,推动“十五五”时期佛山文艺创作再上新台阶,为“再造一个新佛山”贡献文艺力量。

具体来看,佛山提出要从五方面做好未来5年的文艺创作工作,包括改进文艺创作工作机制、制定文艺创作规划、抓好重点项目创作、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观察发现,改进机制、制定规划,突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抓重点项目创作,突出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提升的精品意识;营造生态与人才队伍建设则意味着,佛山不仅将抓好文艺创作本身,更将着眼长远推动文艺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艺创作规划方面,佛山接下来将制定5年创作规划,明确未来5年文艺创作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时间铺排,谋划一批有引领性、支撑性、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争取把更多佛山作品纳入省的创作规划。

在重点项目创作方面,佛山将建立全市重点文艺项目库,系统谋划一批重大创作选题。

在文化生态层面,佛山将以更开放姿态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从政策、机制、考核等各方面鼓励创新创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佛山将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好文艺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健全文艺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

岭南处处是春天。佛山文艺创作人才持续“在路上”。

“我希望能以文学的方式,再造一个新的桑园围。”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市艺创院一级作家陈开斌说,深入了解佛山文化后“深感震撼”,这是一座巨大的文学宝库。他计划聚焦桑园围题材开展创作,“为此,我将深入了解佛山文化,到桑园围体验生活,希望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写出一本带有佛山味道、彰显佛山气息,同时又能进行美学创新的文学作品。”

图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全景。图源:新华社

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海区作家协会主席吕啸天正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潘柱升18年治村传奇》。该作品聚焦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将紫南村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叙事中去观察、展现。目前全书20万字的创作计划已完成过半,后续力争将该作品创作成精品力作。

佛山市和光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杜马斯然计划将《桑园围》打造为一个可被转换、可被联结、可被延展的文化母体,让这部纪录片成为一个IP,与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同频共振,成为岭南文化在新时代中面向未来、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之一。

向未来,向远行。我们期待并相信,佛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沃土里扎根,通过坚守精益求精的匠心,扎根生活,潜心创作,定能创作出更多引领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注入强劲文艺动能。

文艺工作者代表谈文艺创作

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洪永争:

以笔触为佛山人文关怀注入新活力

洪永争认为,写作需坚持“日拱一卒”,通过多读多写锤炼文笔。他以佛山疍家人系列文学作品为例,强调了“还乡”让文学表达更自由奔放。《巷子里的木棉树》正是延伸了这一理念,通过本土少年视角展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岭南巷弄中的成长,探讨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命题。他表示,在创作时深入家访调研,捕捉本地人与外地人融合的社会现实,赋予木棉树漂泊生根的象征意义,融入镬耳屋等佛山文化元素,增强思想深度。洪永争同时强调,写作是终身追求,愿以笔触为佛山的人文关怀注入新活力。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视频中心主任严剑锋:

以优质人文纪录片助力文化“破圈”传播

严剑锋提出,以纪录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服务佛山对外传播。其所在团队聚焦岭南非遗项目,挖掘香云纱、秋色在对外交往中的价值。

他认为,纯纪实性人文纪录片需打破“百科全书式”记录,做到“眼睛向下”考究细节、“思想向上”升华主题,例如以小企业故事折射大国贸易韧性。目前团队正探索“纪实+”跨界开发,同步制作网络短剧《云纱遗梦》,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佛山文化“破圈”传播。

广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市艺创院一级作家陈开斌:

在真实上创新,以文字活化桑园围

陈开斌被佛山文化底蕴震撼,尤其关注桑园围“从海而生、抵御洪水”的史诗性。他提出“童话现实主义”理念,认为桑园围“塘基种桑—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循环系统如同破茧成蝶,香云纱“化淤泥为神奇”的美学象征佛山人面对困境的创造力。在他看来,文学需在真实基础上创新,如王家卫电影中“金楼”融合多个佛山意象。他期望以文字活化桑园围,结合文学、动漫、文旅等形式“再造一个新佛山”。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学与戏剧创作部二级编剧魏子怡:

用戏剧展现佛山人文温度

魏子怡表示,儿童剧《摇波公主》立足岭南文化传播,通过42场巡演汲取观众反馈优化剧本;电影《横琴之恋》讲述1970年佛山民兵围垦横琴的壮举,串联大湾区历史纽带;舞剧《白兰归途》创作中,整合粤港澳团队资源,以香云纱女工与白兰花商故事诠释家庭温情。她强调,创作需“不忘初心”,将围垦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用戏剧展现佛山人文温度。

广东省作协会员、禅城区实验高中学生高振霆:

用诗歌见证佛山制造向智造蜕变

作为“05后”诗人,高振霆从祖庙琉璃瓦、南风古灶窑火中汲取灵感。其长诗《再造一个新佛山》以“历史基因-少年视角-城市蜕变”为脉络,融合智造产业意象如机器人,与传统非遗符号如龙舟,将“百千万工程”村居设为诗剧场景。诗中锚定20处地理坐标,如东华里古巷、三龙湾,串联城市精神图谱。他认为,诗歌需见证佛山“制造向智造”的蜕变,让工业美学与工匠精神碰撞。他表示,愿以少年澄澈目光书写佛山,让诗成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文化注脚。

佛山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佛山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郭宏波:

以山河长歌咏唱文旅新韵

郭宏波分析群众文艺创作规律,强调作品需扎根基层、紧扣时代、创新表达。其歌曲《山河长歌》围绕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以山为点、江为线,描绘西江、北江孕育的岭南风情,呈现古老与新潮的时代碰撞。他表示,创作中尤其注重旋律流畅性与情感精准度,精挑演唱团队与优化制作流程。他认为,文艺作品应满足“政府认可、专家点赞、群众喜爱”三重标准,避免为形式牺牲接受度。作为新佛山人,他期望用音乐讲述佛山故事,助力城市文旅IP建设。

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海区作家协会主席吕啸天:

用紫南样本解码乡村振兴

吕啸天通过聚焦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18年治村历程,将其视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层样本。在他看来,作品提炼了三大核心:党组织是“定盘星”,潘柱升以义工身份强支部、引企业,使村集体收入增11倍;人才“回流”点燃乡村希望,乡情与事业吸引贤达反哺;文化铸魂则推动紫南蝶变为全国文明村。他强调,将紫南村的变迁置于“百千万工程”与大湾区建设中书写,以纪实笔触挖掘细节,展现佛山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诠释新时代“山乡巨变”。

爱美影视CEO、电影《长安的荔枝》总制片人李亚平:

中国故事永远拥有打动世界的力量

李亚平以电影《长安的荔枝》为例,强调历史题材的生命力,在于人性共情的深度。该影片改编自马伯庸小说,主角李善德在权力中坚守“善”。她认为,影视工作者在创作时,要像《长安的荔枝》中李德善一样不认命、不放弃,死磕不可能的任务,好作品都是“磨”出来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只要守住创作的良心,中国故事永远都有打动世界的力量。

佛山市和光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杜马斯然:

以“纪实+”为抓手,讲好岭南故事

杜马斯然团队创作的超高清历史人文纪录片《桑园围》,旨在打造可长期留存、具备研究和教育价值的公共历史档案与可消费的文旅符号。她介绍,纪录片在筹备期她就研读超50本书籍、百篇论文,走访水利、民俗专家及村民,梳理桑园围作为“活态文化机制”的现实逻辑。只有当内容与影视表达都立起来,观众才会产生共鸣与向往,才会对这片土地、这段文化、这套机制感到“值得一看”“想去一趟”“愿意分享”。这正是文旅转化的起点:通过纪录片构建出精神上的目的地与文化吸引力。她期望以纪实力量,诠释佛山人应对变革的智慧,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周龙凤

编辑 | 杨权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