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变电站,年供电量约60亿千瓦时,占佛山禅城区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一群电力人,在绝缘服内汗水浸透,守护着万家灯火。
8月30日,“国之大者铭于心 万家灯火践于行”佛山供电局2025年国企开放日如期举行。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大田的带领下,20组市民家庭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网科技探险之旅。透过220千伏汾江变电站和带电作业中心的日常运作,窥见这座制造业大市的电力能源命脉。
市民参观汾江变电站。
走进电网,揭秘城市能源心脏的跳动
汾江变电站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街道大富村旁,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这座建于2003年的变电站是禅城区的重要电源点,服务着近50多万电力客户。
“汾江变电站供电量如此之大,是如何做到的呀?”面对市民的提问,工作人员张焕回应道:“目前规模为3台240兆伏安主变压器,4回220千伏出线,分别连接500千伏西江变电站和220千伏佛山变电站。”为满足市民日常用电,变电站会不断升级相关设备。
在绿色电网方面,汾江站采用的全封闭GIS设备,面积仅为传统敞开式变电站的1/3。随着城市发展,汾江站附近的楼盘、公园逐渐建设起来,但市民不用担心辐射和噪音问题。
市民在汾江变电站内参观。
“我们现场实测,在变电站的辐射量还没有手机、家电的辐射大;针对主变压器等高噪设备,我们采取了背向居民区的设计。”张焕补充道。变电站靠近居民区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从电压稳定和供电效率的角度来看,在用电量较大的区域就近建设变电站可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满足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
带电作业,科技与人力的完美共舞
绝缘斗臂车像“变形金刚”,伸缩自如,适应复杂布线;绝缘服密不透风,工人汗流浃背却安全无虞;绝缘手套层层叠加,棉、绝缘、羊皮三重防护,确保不被电线刺穿……现场观摩带电作业实操演示,小朋友彤彤感叹:“叔叔的衣服好厚,工作好辛苦!”
工作人员穿戴装备,准备演示高空作业。
在佛山供电局带电作业中心,市民了解了带电作业装备及全作业流程。工作人员时云月和徐远科展示了如何在不影响用户正常用电的情况下,对电气设备进行测试、检查和维修。而绝缘服、绝缘手套、绝缘安全帽和绝缘毯等装备共同构成了作业人员的保护屏障。这些装备要求存放在专门的工器具室内,温度控制在10℃-25℃,湿度不大于60%。使用前,需要擦干净并检测电气性能是否合格。
一位家长蔡先生感叹道:“去了变电站,让我更加了解,原来在电力之上其实还是需要有很多的设备、器件来保障我们的企业和家庭用电,供电局其实也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这种直观的感受正是开放日的价值所在——让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电力背后的故事和付出。
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带电作业装备及全作业流程。
能源未来,佛山电网的规划与承诺
据了解,为助力“再造一个新佛山”,南方电网公司加大对佛山电网的投资力度。“十四五”期间,佛山电网累计投资204.65亿元,新增电源装机容量5480兆瓦,其中光伏装机占比高达71%。投产500千伏罗北线增容改造等76项主网工程,较“十三五”增加30项。
近期,佛山供电局首次发布了“十五五”电网规划初步成果——“凤引九雏”分区互联高可靠性主网的网架目标。在“十五五”期间,佛山供电局规划预计投资413亿元,新增65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23764兆伏安。
家长何女士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参加活动后表示:“希望透过这类活动,让小朋友多一点实践,多接触用电知识。”通过本次活动,她的孩子茵茵已经学会了识别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源:“手机、微波炉甚至风扇之类,都是有辐射的,我会把它们都画出来,然后告诉其他小朋友。”
电力保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城市竞争力、市民生活质量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从变电站到带电作业,从电力科普知识到未来电网规划,佛山供电局的国企开放日,既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是能源安全意识的培育,更向市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万家灯火的背后,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规划与执行的统一,是一座城市对能源未来的深远思考。
文子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晴
图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钟晴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