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民邓海程拾掇好屋内,便拿起扫帚走出家门,俯身细致清扫房前屋后的每个角落。“环境干净了,住得才舒心!”
发端于两个多月前的一场公共卫生考验,正潜移默化改变这座城市人民的卫生习惯。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率先报告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短短七日后,该区确诊病例迅速跃至478例;至7月29日,全市累计病例突破6000例……
一例输入,链式传播。
夏季佛山,高温多雨,且正值暑期人员流动大、跨境交流频繁,再叠加人口密集、城乡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挑战,防疫形势严峻,牵动人心。
病毒传播如影随形,一旦疫情大规模扩散,不仅将挤占广东乃至全国的医疗资源,更可能严重冲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秩序。
打赢这场惊心动魄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歼灭战,不能仅靠医疗卫生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综合治理的“大处方”。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广东省委、省政府科学部署,佛山全市上下迅速响应、全民动员,充分活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独特优势,从源头上统筹应对复杂的疫情影响因素,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细胞”成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堡垒,凝聚起全社会参与的磅礴力量,有效阻断基孔肯雅热疫情的传播扩散。
在南海区大沥镇,党员、群众、志愿者合力倾倒容器积水。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曾锐波摄
迎战:从非常之举到常态化阻击
人类与传染病的较量,从未止息。
基孔肯雅热——这个由伊蚊叮咬传播,可引起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的疾病,考验着佛山的公共卫生体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面临如此严峻形势,佛山迅速明确“防输入、防扩散、防外溢、控增量、清存量”战略目标,市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每日召开调度会,分析研判疫情形势。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疫情风险,既要靠专业高效的医疗卫生队伍,更要打好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必须用好爱国卫生运动这个能有效实现专群结合、联防联控的社会性防疫机制,从根本上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一时间,佛山全城吹响集结号:发动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向蚊虫宣战!
这是一部写满经验与信念的“历史之书”。
半个多世纪前,佛山就全民动员,打响消灭血吸虫病的“健康保卫战”并成功“送瘟神”,获评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红旗市”。如今,面对新的公共卫生挑战,这座城市再次握紧同一把武器——落实落细爱国卫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全国学佛山。今天,佛山依然有能力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把蚊媒传染病消灭。”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说。
7月18日22时39分,顺德区率先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告全体市民书》。24小时内,佛山各区纷纷向市民发出战疫号召。
全市动员,全民行动!
7月24日起,佛山部署开展七天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全民行动铲除蚊媒孳生地。7天时间,全民清积水、铲杂草、开展成蚊消杀……
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7月29日,佛山累计确诊病例突破6000例。当天23时30分,佛山果断宣布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7月31日,佛山启动成蚊消杀攻坚周,在全市推行“七天七招工作法”以实现内外同杀、灭防结合。七天后,佛山又借晴好天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无死角清理全市蚊虫孳生地。
即便台风“杨柳”带来强降雨,也未能打乱节奏——8月16日,佛山精准聚焦小菜园、小公园、小作坊等“七小场所”,推行清积水、清垃圾、清冷巷等“六个清”行动,让防蚊战线在风雨中愈加坚韧。如今,佛山每周常态化开展两次全市统一的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紧盯闲置屋、背街冷巷、城中村、公园、市场等重点区域,最大限度消除卫生死角。
战蚊,成为这座城市近千万人的共识与行动。
每一条时间线背后,都是日夜兼程的精准布局、全民攻坚。
努力终见曙光。
8月26日佛山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疫情防控策略由应急处置转为常态化防控,爱国卫生运动进入常态化阶段。
疫情发展曲线持续下行,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战斗与信念。
战法:新科技与老传统“专群”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传承发扬优良传统,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赓续传统,防疫科普看得见实效、听得见乡音。
标语亮出来——“清积水、灭蚊虫”“没有积水蚊不来”,佛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横幅,视觉冲击深入人心;
喇叭响起来——顺德区伦教街道鸡洲村,15组应急大喇叭用普通话和粤语“双语”播报,让防疫要点“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员动起来——退休市民李铨华暂别热爱的舞步,十余次化身防疫志愿者,一次次敲门,一遍遍耐心劝说,把科学防疫知识送上门。
土办法踏实,新办法巧妙。
“喺仙涌,六点钟,把蚊送……”《三字经》作者区适子故乡——顺德区陈村镇,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创新形式,用集体出镜、方言演绎的《防疫三字经》动员群众;“粤曲名家”何丰仪改编《荔枝颂》,唱出防蚊要诀;主流媒体引入AI技术,推出《出招显神通 齐齐斩蚊妖》等科普短视频,网友直呼:“一个字,掂!”
“掂”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硬核支撑。
天上,南海区打造“空中卫士”队伍,通过无人机巡查、AI识别、数据实时分析,精准定位蚊虫孳生点,实时推送至网格员,实现“发现—定位—清除”分钟级闭环。
地面,喷雾机器人自如穿行街头巷尾,进行无死角消杀。
而禅城区开发的“蚊媒防控一张图”,借助城市大脑底座及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数据落图、村居伊蚊密度指数分级分块展示、信息快速统计等功能。
“这片土地被科技与匠心共同守护。”顺德区乐从镇乐从社区党委书记邓嘉欣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既有助于引领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也为基层完善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契机。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制度层面。
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推动各行政村100%通过村规民约修订,将防疫责任写入条文,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责任人”。
顺德区陈村镇庄头村“野猪林”——荒废几十年、脏乱差的蚊虫大本营,也在村民的共识下全票通过整治方案,将打造为文旅示范基地。
“将公共卫生治理融入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佛山大学教授谢海青如此评价。
同心:联防联控共织防疫一张网
疫情是一场大考,更是一场全民行动。
佛山全市上下迅速响应、尽锐出战,织就一张坚实的联防联控网。
乐从社区常住人口7.2万,是顺德区此轮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8岁的乐从社区党委委员潘远锋带领清障组,攻克32个无物业小区楼顶的“霸耕霸种”痼疾。
“叔,别激动,我们慢慢说。”面对不理解的居民,他耐心讲清利害。最终,反对者成了同行人。
潘远锋不是孤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超280万人次下沉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禅城区祖庙街道,1958年就打响佛山爱国卫生运动“第一枪”。57岁的老街坊王保石推掉琐事,主动回到社区割枯枝、清废土,“老街坊留下的好传统不能丢!”
在西南街道疫情散发吃紧阶段,三水区果断实施“一镇街帮扶一重点村居”工作模式,各镇街自带设备机械,保障后勤物资,勾勒出一幅不分地域、无论彼此,上下同心战疫的动人画卷。
爱国卫生运动,没有谁是局外人。
退役军人罗雄夫响应“民兵突击队”召令,参加培训后奔赴一线;村民陈文深与十余邻里,自发清理楼顶;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纷纷拿起工具,清盲区、除积水、除病媒……
“疫情,既是危,也是机。”顺德区北滘镇顺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永恒说,困扰社区多年的18处、每处上千平方米的卫生黑点,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一举清理。
疫情是一场大考,更是一场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度检验。
在疫情低水平散发阶段,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佛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决定》,以立法形式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格局,并首次将个人和单位义务、奖惩机制写入条文,这标志着佛山蚊媒生物预防控制从靠群众动员向靠法治保障的重大转变。
大考之下,一个个卫生黑点向“生态客厅”转变,曾经“磕磕绊绊”的冷巷变成“放心路”,一间间荒草丛生的闲置屋改头换面……
如今,佛山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构筑起联防联控、专群结合的“防疫大堤”,有效防控了疫情。
在佛山的大街小巷,爱国卫生运动正悄然融入市民日常。居民主动清扫门前院落,孩童自觉拾起路边垃圾;讲卫生、爱清洁、重健康,已成为这座城市蔚然成风的新时尚。
“蚊虫少了,家园美了,打心里高兴。”北滘镇顺江社区居民赖胜发说道。
南海区西樵镇岭西村村民黎大联发现,邻居们都主动收拾起房前屋后,“这股劲,得保持下去!”
高明区荷城街道长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罗俊琪说,把文明健康“种”进家庭,这是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的根基。
而庄头村的村民已经开始想象,“野猪林”变身公园的那一天:绿树成荫、孩童嬉戏、老人闲聊……
这些正在发生的现实,诠释着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价值意义。
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吴海泉
编辑丨梁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