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湖的龙舟鼓点犹在耳畔,罗行古村的艺术光影仍映在游人笑靥,半月岛生态公园的露营炊烟尚未散尽……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南海以覆盖区、镇街、村居及各商圈的200场文旅活动,搭配十大新地标集中亮相的“组合拳”,再次点燃假日经济。
文旅“热”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变”: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热衷于追求沉浸式体验,在龙舟赛的鼓点中感受血脉偾张,在“全电”露营中体验绿色生活,在古墟艺术中寻找精神共鸣。这场消费盛宴,是南海以人文为内核、以经济为纽带,探索文旅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与集中检验,清晰勾勒出人文经济引领下的南海新路径。
国庆中秋假期,市民游客漫步在罗行街巷,感受艺术魅力。/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 通讯员南宣摄
老树发新芽 传统IP的现代焕新
南海大力推动人文经济发展,让传统文化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这个假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完成了从观赏性民俗到参与性赛事、从地域性节庆到现象级IP的华丽转身。
非遗火起来,南海龙超掀起赛事热浪。10月2日,西樵听音湖上随着一声锣响,“快乐运动 活力南海”2025南海龙超总决赛暨纳德利杯湾区龙舟联赛总决赛擂响战鼓。霎时间,鼓声如雷,舟行如箭,来自南海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支劲旅在碧波上挥桨竞渡。岸上,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加油声汇聚成一片沸腾的海洋。
长假期间,九江双蒸第43届上东锦龙盛会“伟普新能源杯”传统龙舟锦标赛、“中国体育彩票”2025年F3龙舟超级联赛总决赛、南海龙超2025年“黄飞鸿杯”全国民族民间龙狮公开赛等赛事接连上演,将南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民俗竞技场”。扒龙舟,这项承载着深厚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感的古老仪式,如今已超越民俗本身,嬗变为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名片,形成“因赛促旅、以旅带消”的良性循环。
传统民俗的活力更渗透在村居的烟火中。第二届桂城石(石肯)中秋火龙文化节上,舞动的火龙在夜色中划出璀璨轨迹;丹灶仙岗烧番塔的熊熊烈火映照着村民与游客的笑脸……这些本土中秋民俗与高端赛事并行,共同构成了南海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图景。
艺术的种子也在古村的肌理中生根发芽。9月30日开墟的“墟游记2025·罗行艺术墟”,由9个国家的58名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共同打造。长假期间,游客漫步在罗行的古旧街巷,62组艺术作品镶嵌于砖瓦间,艺术沙龙与创意活动让历史空间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在此对话,艺术与生活于此交织,为古村复兴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动能。
南海通过赛事化、国际化、艺术化的现代表达,让龙舟、醒狮、古村等“老树”发出“新芽”,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场景即消费 “人文+”融合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传统焕新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那么“人文+场景”的创新,则直接而高效地激活了消费潜力。这个假期,南海通过各种精心打造的沉浸式、多元化消费场景,成功地将游客从短暂的看客,转变为深度的体验者、慷慨的消费者和自发的传播者。
打造新消费场景,从看客到参与者。10月4日至5日的桂城半月岛生态公园,南海首届“全电”露营美食节成为场景创新的典范。现场巧妙融合了“露营+美食+安居+绿色科技”多元场景。多家南海老字号酒楼现场搭建全电厨房,使用电能设备复刻招牌菜。游客围坐在天幕下,一边享受无火烹饪带来的便捷与环保,一边品尝由电能精准控温做出的酥脆烧肉、清蒸鱼等经典粤菜。现场还设置了绿色科技体验区,让市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直观感受绿色低碳生活的魅力。这一场景,将传统的下馆子变成了集休闲、社交、环保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体验。
同样的场景创新在西樵山、千灯湖等地同步上演。西樵山景区开启夜游模式,夜光龙狮、水幕光影、水韵梵音,文化与科技交织出视听盛宴。与此同时,“武韵樵山·味动中华”2025西樵岭南美食文化周将龙舟竞渡、音乐会、烟花秀等深度融合,毗邻的广东千古情景区则以“火人狂欢节”主题活动点燃游客激情,形成了山上风景、山下烟火与景区狂欢的三重联动。2025千灯湖Cosplay潮玩节通过cosplay竞技、国潮市集、萌宠选秀等年轻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嫁接,吸引了庞大的Z世代消费群体。
新地标集中发力,则为消费场景提供了更坚实的物理空间。作为成都网红文旅品牌落子大湾区的首站,大沥“鹿尔花园”以“花与鹿”为主题,在逐鹿场、欢鹿派等五大功能板块中,巧妙融入醒狮、龙舟等岭南文化元素。许多家庭在日间游玩后,顺道打卡大沥“佛山不夜岛”的夜市,形成了“白天亲子微度假,夜晚逛吃消费”的完整链条。此外,灯湖·樽岸威士忌文化街区、桂城“爆笑虫子城市乐园”、南海大吉旗舰店、焕新升级的叠滘旧圩等新地标,都成为市民游客消费打卡的热门去处,共同构成了南海全域旅游的丰富拼图。
南海的文旅消费,已从“卖资源”转向“卖场景”。通过“人文+美食”“人文+科技”“人文+潮玩”等跨界融合,创造出“可参与、可体验、可带走”的消费场域。这些场景不仅直接拉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更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南海生活方式”,让消费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值得分享的记忆。
南海通过对龙舟、美食、功夫、古村等本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动能。这场长假经济,正是“人文经济学”在南海的生动答卷,为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底气。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