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松涛书院:琅琅书声已散去 悠悠书香永萦绕

谷雨过,朱夏至。接连几日受雨水浇灌后放晴的深水村,明显比往日多了些许凉意。63岁的李汉华站在门边角落,平头,褐色外衣,带着雨后的沁凉与爽朗,一抬眼与阁楼相对,他微笑点头致意,讲述的兴致又起……

摊开地图,沿着省道S272线肇江公路自西向东,沧江河汩汩流淌而过,于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的深水村,聚落沿山东南麓,呈块状分布,农耕时代的渔樵耕读身影依稀留存,尤其松涛书院,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汉华对它再熟悉不过。

先民崇文重教 松涛书院承载期许

沧江河流到此处,留下了严整有致的古民居群。深水村背靠形如田螺的元珠岗,所有古屋群坐西北而向东南,面朝象征文气的明城笔架山,又毗邻贯穿高明全境的沧江河,风景绝佳,暗合古人“山主人丁水主财”的意蕴。

深水村头,见访客对松涛书院慕名而来,李汉华兴致盎然,一边引路前行一边讲述。

幽寂,鲜有人烟,这是我们走过巷首的松涛书院,所冒出来的第一感受。向着眼前的石砖路望去,角落里布满青绿与枯黄错杂的苔藓,仿佛都未经脚印污染。

眼前的松涛书院,天井的鱼缸生出缝隙,墙壁的灰塑褪色模糊,砖缝的棱角被岁月磨蚀。循着历史痕迹,似乎从此时点燃了萧索已久的书香气,记忆中那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书院,开始从亘古未销的庞芜中醒来。

李氏先民大兴崇文重教之风,在高明明城镇深水村建起了松涛书院。

历史上,只要一踏进深水村,首先会被村头巷首这座松涛书院的琅琅书声所吸引,当然还有守在路口久久伫立,望子成龙的家长。

“我父亲1934年出生,在松涛书院读过几年书。”李汉华一边指路,一边追述着书院的前世今生。眼前的这个老人半辈子都在村里生活,又曾是村干部,他的身上有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深邃远见——早在20多年前,李汉华就建议对包括松涛书院在内的深水古民居群予以保护,并为此奔走呼号,付诸行动。

对于眼前的书院和这片古屋群,李汉华满怀自豪,对李氏先民更是有着一股由衷的崇敬之情。据高明区档案局记载,深水村开村始祖为李氏先民,后陆续迁入刘、张、苏三姓。李姓先民又有几个分支,分别是最早于1765年左右从下新村迁入的李简美、李登美和李武美兄弟仨,1812年又有岳塘村李氏兄弟迁入。

建村之初,先民除了耕作所占有的百亩良田,还利用靠近航运码头的便利从事内河运输,将农作物转销各地,又从广州运回各类时髦商品,经过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深水村先民逐渐累积起财富。

与此同时,李氏先民还大兴崇文重教之风,在村中建起了松涛书院。书屋里,至今仍可见象征先民期许的对联:兰亭诗序千秋画,台阁文章万古书。

活化利用 变身村史馆

踏过青石板铺就的黛色台阶,李汉华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吱嘎”声中,那些尘封的往事流泻出来,伴着熟悉的琅琅书声。

从建筑格局上看,当时的深水村古建筑按“书”字结构进行布局。李姓人的崇文重教之风得以体现。而整片青砖大宅的布局是1间书院带3间书屋结构,书院和书屋排在每行村屋的首位——即村民出入必定经过书院和书屋。书院设有学堂和书屋,学堂是学习的地方,书屋则是方便路途遥远的学生在此住宿。由于深水村人口不多,书院便向周边村庄招收学生,对于家庭贫苦的学生减免学费,还开辟专门的房屋作为厨房,提供膳食。

从建筑格局上看,当时的深水村古建筑按“书”字结构进行布局。

环顾松涛书院四周,瓦面两面坡,辘瓦筒覆面,灰塑被村民重新修缮,灰塑旁侧的龙船脊执拗向天,李氏先民以水运发家,在屋顶上造龙脊,有“不忘本”之意。

书院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两侧博风处有草尾装饰,书院内设有学堂和书屋,中厅是学堂,摆设台凳,学堂壁上悬挂孔子画像,一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对联位其两侧。院里有四室,其中三间用于学生和老师休息,余下一室是生活起居所需。李汉华在一正房门边角落,用手弹一弹木梯灰尘,遂至阁楼,“阁楼是供外地学生父母探望就住”。

中厅左侧,松涛书院还保留有两个专门用来存放官服和官帽的藤箱,其中一个藤箱内壁还留有“三元及第”字样。据传,官帽与官服就是曾在深水村求学的外姓村民考取功名后所赠。

松涛书院还保留有两个专门用来存放官服和官帽的藤箱。

可惜的是,藤箱内的官服与官帽已于多年前失窃,“这些都是村里的历史文物,没想到会被偷走”。后来有村人认为藤箱没用,将其丢弃,李汉华随即打电话追要回来。

天井与厅堂相连,青草萋萋,有布满岁月裂缝的浴缸,有供烧香的神台,有镶嵌于墙壁的花窗。

李汉华以他的讲述来描绘那一段引人遐想的图景。青砖辘瓦,镂空木雕,祈福牌匾,彩绘浮雕的构件。在松涛书院独有的宁静下,孩童在厅堂里作揖行礼,早早就坐,先生几声锣响便是课堂开始……一群小伙伴借着从天井照进来的日光,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有几分趣意。

深水村村民李汉华讲述书院历史。

今日青砖龙脊处,书生雪鬓课孙曾。现如今,松涛书院通过活化利用,变身村史馆和文化活动场所。可每当后人走进书院,隐隐约约还能感受到这里回荡着从历史中传来的喧哗。

松涛书院门楣的浮雕。

岭南的暮春总是下雨。在深水村,透明的雨水落到灰蒙蒙的瓦片上卷成细流,徐徐交汇在早已青黄交替的阶砖上,湿漉漉的地面瞬间变成一块镜子,李汉华抚摸着书院残垣,如痴如醉,几卷书册复进帘,深水烟雨入梦来——

池塘四五尺深水,

槛外两三般样花。

过客何须曾借问,

读书声处是吾家。

记者手记  

将高明书院文化发扬光大

近百年来,高明人文蔚兴,硕彦辈出,书院文化在这里蓬勃发展,为高明乡村赢得“文风甲于端郡”的美名。从蜕斋书院、东洲书院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大中小学校,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明书院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推动着高明社会历史进步,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自信,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高明人奋勇前进。

松涛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这从李汉华的追述中可见一斑。

李汉华没有把先民称为“祖先”,而是代之以情感上更为亲昵的“前辈”,对其有着由衷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当年李氏先民苦心经营积累下的财富,用来建造书院、免费招收贫困学生的行径,陆续影响着后人。秉承着崇文重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水人乃至高明人的足迹从村外的沧江河,遍及世界远洋。

因村里人丁稀少、青年纷纷外出等原因,松涛书院一度处于破败之状。走访中,记者不难感受到李汉华的遗憾。希望高明传统书院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将高明书院文化发扬光大。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海泉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