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广佛全域同城化带来了什么?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带来了新发展机遇。广州与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点城市,其同城化、一体化进程也将迎来加速。特别是近期广佛新干线、广州7号线等基础交通设施开通,也让广佛的连接愈加紧密。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视野下观察广佛都市圈,两座极点城市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未来广佛全域同城化将是一幅怎样的蓝图?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袁奇峰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专家简介

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擅长决策型的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设计,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长期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更新及土地制度、保障性社区与城市住房制度、广佛同城化研究。

广佛在空间上已经融为一座都市  

沿着广佛边界由北向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核心—边缘”圈层式城市空间形态。

《理论周刊》:广佛同城已启动13年,您如何看待广佛同城化发展的情况?

袁奇峰:从市场自发、政府对接到全域同城化,广佛同城化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2008年以前,广佛同城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广佛同城的概念逐渐进入政府决策视野;2008年底,国务院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广佛同城化提升到战略层面,2009年正式启动实施后,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并逐渐扩大至体制机制、产业协调、环境保护等领域;2019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两市提出共建“‘1+4’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2021年底《广佛全域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出炉,广佛全域同城化迈上新台阶。

当下,广州与佛山在空间上已经融合成为一座都市。在城市规划领域,所谓“都市”是一个实体的状态,是一种空间关系,这与体现行政逻辑的“城市”存在本质区别。以这个视角看广佛,两市交通设施互通、生活服务开放,芳村—桂城、中山八—盐步、金沙洲—里水等区域的同城化程度不断加深,空间日益连绵。从黄岐“中山九路”到广佛线、海八路贯通的千灯湖,沿着广佛边界由北向南,形成了完整的“核心—边缘”圈层式城市空间形态。

此前我们有一项研究,通过综合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来分析广佛跨界城市实体地域范围。研究发现,广佛的城市实体地域总面积为2320.7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城市区为579.25平方公里。和北京、上海相比(不考虑边缘郊县城市),广佛的面积和平均半径都最大:广佛的平均半径为24.76公里,北京为22.96公里,上海为19.23公里。整个广佛城市区域范围由1个核心城市区和6个郊县构成,其中核心城市区已经打破了广州与佛山的行政边界,除了广州传统的市区外,还囊括了南海、番禺、白云、黄埔等区的地域范围。广佛都市圈城市的实体地域逐渐连片发展,代表了广佛两地的交通基础设施互通建设以及城市共同发展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说明广佛都市圈城市地域的发展已经形成共同体,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交通联系等已经非常紧密。

抓机遇创新理念构建广佛统一市场  

理想状态是成立一个专职服务于广佛都市圈建设的机构,由其推动两地的融合建设,包括投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

《理论周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有何影响或启发?

袁奇峰: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破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念来构建完整的区域市场机制,是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广佛而言,两地市场统一后会产生新的需求,带来的是产业发展1+1>2的效果。

广佛同城化启动多年以来,一步步从“市场自发互动”走向“同城化对接与合作”,形成了以项目共建为载体、以广佛全域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同城化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中“强强联合,极点带动”的空间发展要求,同为湾区三极的深港、珠澳均有国家级合作平台(横琴、前海)作为支撑。因此,广佛亟须设立高等级的合作平台,共建湾区新增长极,拓展两市合作的高度、深度、广度,特别是在产业协同等软制度方面还亟待加强。

我们要以在边界地区建设广佛融合先导区为契机,创新制度、政策和模式,探索利益增效机制,形成两市利益增量平台。理想状态是成立一个专职服务于广佛都市圈建设的机构,由其推动两地的融合建设,包括投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

未来广佛全域同城化的理想状态是“两个城市,一个都市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完全一体化,两地政府在合作竞争中不断改进政府服务,让企业更满意、人民更幸福。

下一个十年开启广佛港澳合作新模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一体化,从同城对接走向广佛融合,将开启广佛港澳合作新模式。“整合存量,形成增量”,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将是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新机遇所在。

《理论周刊》:当下,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呈现出哪些新趋势?对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袁奇峰:当下,广佛区域协同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同城化发展,而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回顾广州和佛山的发展可以发现,两地一体化融合发展背后有着深层的内在逻辑,两地发展虽有不同,但其中深埋着强大的互补性。

从发展基础来看,佛山的发展史是一部以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史,通过充分调动各区的发展积极性,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广州则以政府为主导,由大型国企带动,通过整合外资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广州的第三产业GDP占比超过60%,佛山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60%。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在第三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金融、科研竞争力强大,但其资源也为佛山所共享。从产业布局上来看,2021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万亿元,广州为2.2567万亿元。佛山能取得如此成绩,部分得益于广州的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也促进了两地的进一步融合。广佛两地的产业布局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广州的汽车和佛山的汽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区。

因此,以广佛为核心的都市圈在广东五大都市圈中体量最大,广佛已经成为国内同城化程度最高、政策实施效果最佳的同城化区域之一。这样的基础条件为两地融合发展奠定了绝佳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是广佛全域同城化进一步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同城生活的“三部曲”也是必须考量的因素。在市场先行的背景下,两地生产要素基本实现了自由流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快步伐,但同城生活所依赖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则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大合力去进一步推动。

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发展是过去十年来广佛两地一体化发展的代表之一,而下一个十年,广佛边界地区仍将成为引领同城化建设的先发区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一体化,从同城对接走向广佛融合,将开启广佛港澳合作新模式。“整合存量,形成增量”,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将是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新机遇所在。

以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吴一平、浙江财经大学讲师蔡丞在“澎湃新闻”上发表的《以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文中认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是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撑,为此区域协同发展也应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的五个统一为目标,并对现阶段如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着力突破区域行政性壁垒,降低产业无序竞争。

其一,充分利用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突破行政壁垒,贯彻产业生态圈招商思想。

其二,成立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日常工作专班,统筹规划沿线城市产业规划统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错位竞争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其三,整合发行区域内统一流通的创新券,在区域内各省市实现通用通兑,着力突破财政资金在区域间的流动限制。

其次,创新跨区域的共同投资与公共品联合供给机制。

其一,建立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的标尺竞争机制,实时将区域内技术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投入与分成比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竞争确定重大项目产业化的最优模式,减少参与飞地经济和共建园区建设的各方谈判成本。

其二,区域内各省市以地方财力为基础,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增量税收按照各省市出资比例分享。

再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增量收益为核心的税收收益分享机制。

其一,对于区域内各城市企业迁移产生的税收分享事宜,可以将税收收益在迁入区和迁出区之间建立分配规则,以收益共享杠杆促进产业有序迁移。

其二,对于以飞地经济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而言,各地应该首先结合当地经济的禀赋优势,以省级政府牵头出台跨省合作指导意见,包括税收分享、指标分享、土地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动态调整滚动完善的合作机制。

最后,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管理部门的行政层级,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绩效联合考核机制。

其一,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管理部门的行政层级,以此为抓手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其二,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绩效联合考核机制,着重从区域一体化层面对经济发展进行考核。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需要将各省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和分工纳入其中,设计差异化的指标及权重,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区域协同发展体。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佛山传媒城市智库研究员田思谦、杨韵婷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