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三水大旗头古村:古村藏往事 巷陌留踪迹

大旗头古村位于三水区乐平镇,40多座建于清代的镬耳屋鳞次栉比,恢弘而壮观。其始建者郑绍忠在晚清军事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百年后的今天,大旗头古村被誉为“广东第一村”,其连片的镬耳屋群为岭南地区所罕见,对研究我国农耕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将郑绍忠的一生划分为前后两段,其前段主要在与清廷所作的军事斗争中度过,到了后段又成为清廷统治基石的捍卫者,还作出了开办社学、筹措资金加高培厚榕塞围等泽被桑梓的善事。

在开启这次探寻之前,且让我们走进这寂寂巷陌,追寻杳渺人事,抚摸历史印记。

大旗头古村位于三水区乐平镇境内,这里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春节期间,古村的水上花市美不胜收。

古建群“皮糙肉厚”布局巧妙

大旗头古村的镬耳屋群始建于1889年,从始建者郑绍忠建造私宅开始,历经该村郑钟二姓族人多年扩建完善而成。

它的最近一次惊艳亮相,是在2023年除夕当晚,古村作为春晚的第一个镜头向全国观众拜年。在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古村的参天巨榕、镬耳屋群、青砖古祠和村头的迎春花市,向人们展现了一座岭南古村所能释放的人间烟火与盎然生机。

但事实上,经过一个多世纪风雨侵袭,古村已经几乎无人居住。不过,如今所见,古村片区占地面积仍有5.2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群面积约1.4万平方米,依稀可辨它昔日的恢宏、兴旺。作为岭南古建筑的标本,它还展现了古人在解决“防火、防水、防盗”等难题的智慧:

旧时房屋为砖木结构,防火为第一要务,镬耳式的封火墙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些封火墙高耸在每栋建筑之间,一旦发生火灾,它们能有效阻隔火势的蔓延,即使一家失火,也不会殃及邻居。而当微风吹动时,又能将微风截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起到促进空气流通的作用。

大旗头古村中留存的镬耳屋群多为清朝时期建筑。

在防水方面,古村地基比周边高出约2米,巷道和家家户户天井中都设有“金钱眼”式样的排水口,雨水通过“金钱眼”流入暗渠,汇入村前风水池,相传古村建村至今未曾遭受过水浸,而风水塘的储水,又能用于救火抗旱。

防盗方面更是煞费苦心,整个建筑群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个巷口都曾经设有铁闸,铁闸一旦关闭就可以形成一个堡垒,而房屋之间则设天桥相通。在古村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还建有炮楼,由壮丁把守。此外,几乎每座古建筑都拥有高高的石脚,甚至高达2米的气窗,房屋的墙体也都厚达半米多,里外为青砖,里面则由铁条和厚达30多厘米的麻石板组成。

有了这一身巧妙设计的“黑科技”和“皮糙肉厚”的物理防御外壳,这片砖木建筑得以经历百年风雨,抵挡兵燹灾险,矗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如今来到大旗头古村,仍可见祠堂、府第等清代大型建筑5座,镬耳屋40多座,最为著名的要数振威将军家庙、建威第、尚书第等。村中还有由文塔、风水池、晒谷坪、麻石广场组成的“文房四宝”,分别象征毛笔、洗笔池、砚台和纸。

蕴藉其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岭南建筑文化魅力也让这座古村永葆活力,走得更远。在2003年11月,大旗头古村被列入首批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翌年,它又被广东省评为“广东第一村”。时至今日,大旗头古村仍是三水不可或缺的一张文旅名片。

春节期间,古村年味浓厚,醒狮在花市上起舞。

“大口金”建房固堤泽被乡里

在大旗头古村所在的三水乐平,有一种单个重达1斤重的大包,吃过这种大包的人,多少知道一个名叫“大口金”的人。“大口金”便是郑绍忠,据说因其食量大,厨师专门为他炮制了这种大包。

历史上的郑绍忠,又名郑金,如果不是他,三水乐平可能就不会有岭南地区现存的规模最大的镬耳屋群。

镬,即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的造型与之相仿。在过去,建造镬耳屋的人或家境殷实、或在朝为官,据说地位越高镬耳就修得越高。但一个村落能建造如此恢宏的镬耳屋群并几近完好地保存至今,这在岭南建筑史上算是一个奇迹。

作为这个奇迹的创造者,郑绍忠的一生也足够传奇。郑绍忠最先追随陈金釭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奋起反抗清朝统治,后杀害陈金釭投向朝廷,又为巩固清朝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在他55岁回乡为母亲守孝时,慈禧太后赐银6万两,让其用于建设房屋。他60岁时,又得到慈禧太后御笔所书的“寿”字条幅,条幅上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

大旗头古村郑氏族人名人辈出,最出名者就是郑绍忠。

郑绍忠虽为降将,却一再获得慈禧的垂青,其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不过,记者梳理资料发现,郑绍忠的确有一定的军事领导才能,他率军四处征战,尤其是曾跟着两广总督张之洞参加了中法战争,在援闽海战、助战台湾和举荐冯子材、收编刘永福黑旗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均有建树。郑绍忠还积极协助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建造铁甲船舰,组建广东水陆师学堂。1891年,郑绍忠受张之洞举荐被钦命为广东水师提督,镇守虎门要塞,直至操劳过度,病死任上。

为官期间,郑绍忠也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泽被后世、回响至今的大事。他向朝廷争取到加高培厚榕塞围的资金,以“堤围中心加建三尺厚石灰层,两侧加以土砧”的方式,将榕塞围升级成为围底八丈宽、围面三丈宽的“水上长城”。后来,榕塞围等堤围经过接续的加高培厚和联围改造,最终成为今日的北江大堤。据说,青岐的灶岗围和南边、乐平的黄花围等水利工程,以及大塘莘田的探花围,都有郑绍忠的一份功劳。

郑绍忠一生征伐四方,却希望后人求学上进。在建造连片镬耳屋的时候,就布下了“文房四宝”的格局。在大旗头村建筑群后,他又建造了“乐平社学”,这是当时周边十九个村唯一的学堂。后来,“乐平社学”成为乐平中心小学所在地,直至最后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湮灭。

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杨立韵 通讯员何晓敏

图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