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美丽乡村 | 探路全域乡村振兴的“三水经验”

今日,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特色名村”系列评选活动发布会在佛山市三水区召开。

三水备受瞩目。

2018年,三水成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县区级试点。在为全省探路的过程中,三水如何既结合自身实际振兴乡村、形成三水特色的探索实践,又能提高站位、放眼长远,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体系?

重任在肩,砥砺前行。三年来,三水立足于党建引领制度、人才、组织、惠民、善治“五大振兴路径”,抓好抓实顶层设计、路径选择、机制创新三大主线,全力以赴打造“全省全域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开出振兴之花:

——农村美起来。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绩考核在全市并列第一;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荣誉称号。

——产业旺起来。201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7.9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3.9%;2020年国庆期间全区迎客6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22%。

——农民富起来。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37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46.4%;城乡收入差距比为1.356,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顶层设计 高品质推进“三片联动、百村共建”

南部西江十里画廊勾勒水乡风情,中部千年村落散发悠长古韵,北部生态高地守护绿水青山。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三水,现代岭南水乡之美浑然天成。

全域性,是三水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

自2018年以来,三水区委、区政府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区的“头号工程”。在推动乡村振兴之初,三水立足高品质全域振兴进行规划设计,以主轴路网为串联、特色资源为纽带、五个振兴为内涵,将七个镇街划分为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态屏障三大示范片区,全面推进“三片联动、百村共建”。

为全省探路的三水决心与担当,跃然于眼前。

这是一个既强调特色定位差异化、也注重资源互通的顶层设计。三大片区主题鲜明、错位发展,南部西南街道、白坭镇写好“水文章”,打造西江十里画廊;中部乐平镇、云东海街道、芦苞镇以活化打造岭南古村落群为抓手,展现“千年古韵、长寿风情”;北部大塘镇、南山镇依托生态禀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菜篮子”。同时,三大片区共同推进美丽乡村联建、生态环保联动、交通互联互通、优势产业对接、优势资源共生,发挥“1+1>2”效应。

这是一个“示范带动+全域联动”的顶层设计。三水在三大片区内部圈定了“三环七带”作为示范发展点,发挥带动效应;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五个美丽”(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建设,全面提升乡村颜值品质,努力建成拥有全域景区、全域花园的“美丽三水”。

三水乡村振兴“一轴三区三环七带”规划设计图。

这是一个以强化区级统筹为基础、片区协同推进的顶层设计。三大片区各成立一个联合党委,均由区委常委担任书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片区内镇街之间的正向合力,协同推进示范片区建设。目前,三大片区已完成超过300个项目,诞生了一批“网红村”“打卡地”。

谋定而后动,动而有章法可循。有了总纲领、大方向以及清晰、细致、具体的布局,全区上下更坚定地阔步向前,更好更快有序推动落实乡村振兴。

路径选择 实施“六个协同”城乡融合发展

今年8月正式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的文创古镇,位于白坭镇富景社区。在这里,城乡居民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创企业集聚的创意良仓、多功能智能化的文化中心与恬和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共融共生,相得益彰。

它是以特色小镇促城乡融合的典范,更是三水走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路径过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三水踏上城市发展新征程,具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以城乡融合为关键抓手,着眼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水通过推动城乡规划同一、发展同步、管理同标、服务同质、治理同效、政社同向“六个协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让乡村资源价值在城乡互补融合中凸显,并实现城乡双赢。

从“六个协同”出发,三水抓住农村群众最为关切的教育、医疗、文化和政务服务等需求,实施城乡教育融合提升、医疗卫生融合提升、文化融合提升、政务服务融合提升四大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这样的城乡融合,不只是简单的整合,而是通过让要素流动更充分、公共资源配置更合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跨越。

以“一公里政务服务圈”为原则在村委会设置了政务服务专区,其中云东海街道欧南村打造全区首个具有行政审批功能的自然村一级党群服务站,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打造10个农旅文融合发展项目,不断擦亮古村游、富硒长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激活乡村美丽经济;建成区镇两级医联体8个,覆盖7个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全区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深化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已完成新改扩建和大、中、小修农村公路77公里……

近一年多来三度调研三水乡村振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谭秋成认为,三水通过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做法,路径精准,也落到了实处。

机制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社会力量

12月2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三水区“办事有清单干事有底气”案例成为广东省两个入选案例之一。

2018年以来,三水区针对村组两级党组织在重要事权、关键环节核心领导地位体现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深入实施村组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定村民小组党组织7项事权43个流程的“事权清单”,并将其写进村民小组自治章程和股份章程,从机制上保障党组织对村(社区)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

如果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不能打牢、夯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缺少了体制机制的保障。让能干事者干成事,才能凝聚起共同参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在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制度下,乡村治理流程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先知、先议、先做作用,曾经村组两级党组织和党员“说不上话,使不上劲”的现象,很快转变为“办事有清单,干事有底气”的新气象。

目前,村组两级重要事权清单已覆盖全区72个村(社区)和841个村民小组,落实征地款、股份分红近千次,审议把关项目达3800多项,涉及资金近36.3亿元。

强化党建引领与凝聚社会力量,三水坚持“两条腿走路”,为乡村振兴汇聚内外动力。

三水创新探索并在全区全面深入推广“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获评“2019年度中国十佳民生决策”。

该模式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之间有机联动,有效破解农村发展人才资源、资金缺乏和不可持续等问题,为农村村民、外出乡贤、企业家、外来人员等建言献策、出资出力搭建广阔舞台。乡村治理有人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做事、有人监事,乡村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图景,在三水乡村逐步铺展开来。

五大振兴看三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三水紧扣目标任务,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精准发力,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出成果、出亮点。在此选取部分典型案例、经验做法,概览三水“五大振兴”全貌。

产业振兴

立足农业园区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富民兴村。

西江(白坭)农业园是三水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示范项目。园区规划建设面积77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40多亩,主要包括现代农业高精专集成示范区和现代休闲康养农业产业区。三水通过“政府扶持+院校支撑+企业运营”的方式,支持该园区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智慧大脑”合作,产自园区的水培蔬菜每年产值高达4万元/亩,金线莲药草市场价可达5000元/斤。园区还专门设有亲子采摘区、科普教育区、农耕体验区等,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

媒体记者调研三水乡村振兴。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广彬介绍无土栽培蔬菜。 /佛山日报记者张弘弢摄

人才振兴

持续建强“头雁”队伍,探索强村兴村的人才路径。

在全区全面实施“头雁”工程,实现村(社区)书记主任100%“一肩挑”,动态储备农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142名、“两委”后备干部350名,培育了一批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领头羊”。通过实施扩面提质、能力提升、评星定级、分级保障“四大工程”,深化推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全区无职党员领岗3757名(占比43%)。同时,实施从本土“三农”队伍中培养一批、从本土大学生中招录一批等“五个一批”乡村人才计划,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能蓄力。

三水区大塘镇现代农业园里,蔡焕珍在“党员创新试验田”里查看黑皮冬瓜长势。/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文化振兴

注重创新乡村文化重塑模式,将乡土文化不断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芦苞镇通过与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对独树岗村的孝善文化元素、南宋诗人杨万里岭南任职途经芦苞涌的历史故事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结合该村原有风貌特点进行修复,并实施独树岗片区的景观提升工程。该工程以“好大一棵树,客从北江来”为主题打造乡村观光路线品牌,充分利用村内空间,合理布置观光休闲节点和步道,一共规划建设芦苞古渡、荷塘春影、深巷几许、知鱼之乐、春水人家等8个节点,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加以修复改造和点缀,打造一条具有休闲、田园、观赏性的景观线路,凸显独树岗古村风貌和孝善新风。

芦苞镇独树岗村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群落保存良好。/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生态振兴

整体提升村庄风貌,推动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西南街道江根村作为试点村之一,围绕“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充分挖掘思贤滘、昆都山等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功能,按照原有乡村风貌特色对房屋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合理利用闲置空间,打造舒适生态空间。昆都山森林公园、凤柏亭、十一巷、润笔池等人文生态特色景观成为新“吸睛点”,江根村变身“网红打卡地”,迎来更多发展商机。预计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200万元,比2017年增长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比2017年增长约30%。

江根昆都山首届抖音大赛启动后,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江根村游玩。/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组织振兴

创新探索“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模式,营造基层治理新气象。

“三治”是指自治、法治、德治;“四会”包括村民议事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通过党建有效引领“四会”,逐步提高“四会”组织成员中党员比例;“四会”有效集聚资源、调动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乡村振兴的局面。目前全区建立并运行规范133个乡贤慈善会、134个家乡建设委员会,率先形成12个“四会联动”示范村。白坭镇中社村作为首个示范村,在2018年参与了《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专题片录制,该片在央视、人民网、浙江卫视等主流媒体平台播出。

白坭镇中社村探索美丽经济发展路径,村民小组长何文胜在2019年4月牵头成立和中盛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 /佛山日报记者赖基润摄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陈梦通讯员三宣、詹岗琳

(作者:梁欣莹 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