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药物缓解及治疗疾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用药安全却容易被人忽视。不当用药或缺乏用药安全意识,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
两颗感冒药引致交通事故
近日,市民小李(化名)因交通意外受伤,被送往佛山市中医院治疗。虽然其受伤的直接原因是交通意外,但佛山市中医院临床药学室杨惠霞主管药师了解情况后分析,引致其发生意外的原因,与小李无意的“药驾”有莫大关系。
事发当天,小李患了感冒。为缓解感冒症状,他在上班前吃了两颗感冒药,就如常开车出门。途中感觉很困,开着车也控制不住要打盹,结果他驾驶的车辆跑偏失控,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刹车,车辆一头撞上路边护栏,小李也因此受伤。
“其实这名患者的经历并非偶然,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后,依然驾驶车辆出行,是非常危险的。”杨惠霞介绍,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是引起车祸的重要原因,但诱发车祸的另一隐患“药驾”,却容易被人们忽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但对其他可能引起司机不良反应的药品则未有强制性限定。因此,杨惠霞提醒,在生病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驾车,或在服药驾驶前,清楚了解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及时咨询医生、药师的意见。
杨惠霞建议,市民就诊时,可告知医生自己的“司机”身份,请医生尽量避免开具会对驾驶员安全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用量、禁忌证和副作用”,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切忌超剂量服药。若必须服用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则应做到不开车不上路。
这些药物可能影响驾驶安全
“药驾”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似遥远,杨惠霞指出,事实上,生活中一些常见药物,服用后都可能潜藏“药驾”的风险,如含抗过敏成分的药物。
抗过敏药虽然可以有效缓解过敏症状,但常常带来疲倦、嗜睡等不良反应,服用后影响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如必须服用此类药物,需在服药后4~6小时,不良反应消失后再驾车出行;或选择疲倦、嗜睡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过敏药物。而感冒药也常含有抗过敏成分,很容易被忽视。如常用的感冒药如维C银翘片、咳特灵胶囊、氨酚伪麻那敏分散片、酚麻美敏片等,均含有扑尔敏,会引起嗜睡不良反应,影响安全驾驶。
洛芬待因片、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可待因桔梗片等止咳镇痛类药物由于含有可待因,在发挥止咳镇痛作用的同时,如服用不当,则可能导致服用者出现头晕、嗜睡、幻觉等情况。吗啡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的镇痛药,更可能会产生幻觉,平衡感丧失等反应,影响驾驶员的安全驾驶。
除了上述大多短期服用的药物,部分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也不可忽视,如慢性疾病患者服用的降压降糖药物。部分降压药在服用初期可能引起嗜睡、头痛、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不利于安全驾驶,建议在服药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状态时,谨慎驾车。降糖药则有引起低血糖的可能,产生心悸、多汗、头晕等低血糖反应,其中又以胰岛素和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多见。因此,杨惠霞建议,糖尿病患者如在服药期间必须开车,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用降糖作用平稳,且不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药物。还可以随身备一些饼干、糖块等,以便在低血糖时及时缓解症状。
此外,文拉法辛、氟西汀等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可引起头晕、嗜睡、震颤等不良反应,也可能影响驾驶安全,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驾驶。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含有酒精的药物则可能影响神经功能,驾驶员服用该类药物后,应休息半小时以上,再上路驾驶。
除了西药,一些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药饮片也可能对驾驶安全带来影响。如天麻含有天麻素,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人参则具有抗疲劳的作用,但长期服用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服用期间也应谨慎驾驶。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 通讯员杨惠霞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