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显著标识的中国式现代化迥异于“两极分化”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
从理论萌发的时空场域来看,共同富裕经历了由世界到中国、由科学构想到逐步落地为实的动态发展过程。从马克思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到恩格斯的“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从毛泽东的“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再到习近平的“促进共同富裕”,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共同富裕的恢弘蓝图。共同富裕在理论创设上,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共同富裕理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福利”的如磐初心,首创于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的如山使命,正在理论脉承与社会实践中一步步由蓝图走向现实,成为德政惠民的普遍福祉和价值共识。
从理论实践的结果来看,共同富裕是世界历史上两种现代化模式即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醒目界碑。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西方现代化已走过近三百年历程,科技先发优势、资本逻辑以及对外战争扩张等是其实现的主要原因,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其显著特征。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史是一部巧取豪夺的野蛮剽掠史和罪恶血泪史。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表征与价值主旨,扎根于和平发展、自立自强的政策土壤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分配制等独特优势,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和幻象,擘画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新选项,为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文明形态的发展来看,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范本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光芒。共同富裕不是“共同”和“富裕”的机械组合,而是彰显效率性和公平性的深度融合。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富裕”体现效率,“共同”凸显公平,共同富裕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全体人民共建与共享的独特价值耦合,是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的天然契合。贫困和发展问题犹如梦魇一般长期困扰着人类社会,而今中国已率先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共同富裕的提出和实践,不仅是中国十四亿多人民的美好憧憬,更是全球范围内七十多亿人口的共同期待。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一步步走实走深,冲击了西方世界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改变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旧格局,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航向,为人类社会解决贫困问题带来了新启悟,呈现出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新态势,书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是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利益的中国智慧。
文丨张由菊(作者单位:广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