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传承历史文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古鉴今,以史育人,增强文化底气

经过几代学者持续探索与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丰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形成都是其所处的一定时期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务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阐释、凝练精要,注重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深植历史根脉,才能勇立潮头,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探源、挖掘、梳理、阐释等工作,我们不仅要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还要弄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中汲取精华。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求教的心态总结经验,选择恰当的载体传播其内涵与精髓,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进人民群众的骨气与底气。

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实现革故鼎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将民族文化与时代所需相结合:踏上新征程的中华民族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不仅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更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也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关乎着文化的延续,也关系着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革故鼎新,塑造具有时代性的文化,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针对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要依据时代的新特点与新需求,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实现当代的革新,激活其新时代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依照时代的新进步与新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在实践中补充、丰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提升其影响力与感召力。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进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突出的和平性,鲜明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追求和平的精神。

文明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孤立的,无法在固步自封中实现创新进步,我们需要坚定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明,增强同其他文明的交流。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准确把握好人文交流内容,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完善对外交流机制与方式,也需要注重对外传播体系的搭建,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对外进行表达,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文 | 杨霖,作者单位:佛山市委党校

编辑 | 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