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举凡伟大变革 无不伴随深刻的思想解放

本期主题  解放思想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指出,走在前列,务须激发动力,推进思想再解放、行动更坚决、容错深落实。党员干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路径依赖,把思维方式、话语体系、行为惯性调整到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上来,紧跟时代步伐?

改革越深入,解放思想越要彻底

再论解放思想,为什么要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格外重视、特别关注呢?

举凡伟大的社会变革,无不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40多年前由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的思想解放运动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可以断言,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僵化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在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上,不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动辄以行政手段干预扰乱市场行为;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一些领导心胸不开阔、站位不高,不愿、不敢、不乐意任用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年轻干部,甚至把对党员干部作为激励的职级晋升用来做顺水人情;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不主动关心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等。

改革越是深入,解放思想越要彻底。再论解放思想,为什么要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格外重视、特别关注呢?因为这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形势与任务等因素的变化所规定和要求的。总结来讲,新时代的思想解放体现出两个层面的现实紧迫性,一是常态化的解放思想,二是特殊化的解放思想。前者指的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常态化发展,这些领域的思想解放由来已久,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后者指的是面对世界格局改变、地缘政治风险提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新情况,要立足实际,开动脑筋,以更大的历史主动、历史担当和历史智慧,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实现新的改革发展。

当前,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重大的任务使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意识主动性,不断为党员群众注入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以非凡之举成就非凡之功。只有持续地解放思想,才能满足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需要,才能不断推动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更新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文 | 刘卫刚,来源《南方杂志》,节选自《解放思想是时代的出路》,有删改

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一个组织规模越庞大,沟通成本越高,任何偶然的成功选择,都可能重塑组织动员的方法,并被总结成“至高无上”的组织价值观,令其之后出现“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本质是一种“正反馈”现象,偶然的成功让人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某些方法,更多的精力又让人将方法论打造得更有效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把精力分配在自己最擅长的任务上,那些同样重要的任务就被忽略了。更糟糕的是,不但你有“路径依赖”,你的同事和上司也有“路径依赖”——反正有你这样的人去解决问题,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无论人,还是企业,想要进步,都需要在某一个时刻走出“路径依赖”。

既然“路径依赖”本质上是经验和能力的自我循环,走出“路径依赖”的第一步就要打破这个“专业惯性”,核心原则就是“以退为进”。退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经建立起一个专业形象,那就应该隐藏自己专业的深度,而有意拓宽思维的广度。必须站在专业之上分析专业:哪些能力是必备的,哪些能力要克制,哪些能力是不被允许的。以前,遇到困难的任务,自己第一个念头就是:“噢,这个项目任务需要用很专业的方法去解决,其他同事肯定不行,只有我可以”,然后沾沾自喜一番。现在则应该这么想:这些经常遇到的任务,我们不能总是把它定义为只有某些专业人士才能做到,一定有什么方法论的东西,或者有一个更好的团队协作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员工都能做好。如果是在业务部门,把自己的眼光从你的工作领域向上下游拓展,如果是在职能部门,则要把眼光投向你所服务的业务部门。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想了,开始摆脱“专业至上”的路径依赖。有了退,才有进。当你学会站在一个高度之上看待工作之后,你会发现之前的“路径”何时有效,何时无效。

相比而言,企业走出路径依赖容易一些,因为路径依赖是一种思想上的依赖,思想产生于人,人无法换脑袋,但企业可以换人。一种常见的“换人”是从边缘团队的创新开始。很多企业始终在核心团队之外,不断建立创新的边缘团队,如果效果好,再逐步推广到核心团队。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更换业务线的负责人,新人总能带来新的思路。可惜的是,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业务陷入困境时,才去换人,可此时换人,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反而让领导人更依赖之前的路径,更加走不出来。

文 | 人神共奋,来源:“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干部“躲事儿”怎么办?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价值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当前,从整体来看,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进取争优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不作为、慢作为,见事儿就躲、扛事儿就软等现象,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无追求”是部分干部不想干事的重要原因,自嘲“佛系”“躺平”,对评优评先、政治进步、事业成就没有感觉,对待群众没感情、缺情怀甚至是心存私念邪念,藏着吃拿卡要的坏心思。有的干部遇事故意慢半拍,动辄将工作下压、把问题上交,究其原因,一是怕多干出错被追责;二是怕得罪他人不值得;三是怕媒体炒作太冒头,宁可不出彩,但求不出事;四是怕被人盯上揭老底。有的干部则是本领确实跟不上,还疏于学习不上心,工作有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习惯“等靠要”,坐等别人出经验,靠着领导作指示,没有创新思维、没有主动意识,吃不起学习的苦,经不起工作的累。此外,用人机制不合理,人岗不适配也会致使一些干部对于工作的热情消耗殆尽。

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还有原因是政策脱离实际没法落实。基层干部不是不干,是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干不了。还有的是上级要求笼统抽象,没具体政策没指导,基层不知道咋干。有的事情没人干是因为部门推诿扯皮,层层掣肘。干事创业氛围不浓,束缚手脚也是有的干部感觉自己干不了事的一个原因。有的单位愿意干活、能干活的人反而受到排挤。还有的单位考核机制不完善,选拔任用导向有问题,出现会哭的多吃奶、会拍的受青睐、会跑的有市场,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尤须激发干部愈难愈上、愈险愈进的精气神,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做前人没做过的事。

选人用人用实绩说话,让干事创业的人有“奔头”。一是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二是追责板子既要高高举起更得精准落下,让庸政懒政的人真正吃“苦头”。三是评优绩效打破轮流坐庄“大锅饭”,让表现优异的同志尝甜头。同时,绩效不能一个标准都有份,要让它成为奋进发展的“催化剂”、干事创业的“助推器。四是鼓励保护创新,让敢为人先的干部有“劲头”。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对于什么错能容、什么错不能容,首先要实事求是真容错,一是一,二是二,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其次要坚决纠错不纵错,容错不是纵错,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早纠错,防止小错变大错、失误变常态,对事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于被问责处理的干部还需加强关心爱护,将容错纠错的理念向前向后延伸,覆盖审查调查、回访教育、组织激励全过程,让干事担当者更多地感受到制度的保障和组织的温暖。

文 | 陈杨 黄月,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节选自《“躲事儿”干部面面观》,有删改

解放思想重在创新思维增活力

面对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行动的突围。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思想解放的核心,出主意、定决策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领导干部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对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代解放思想重在领导干部变革思维方式,用战略思维谋全局,辩证思维出智慧,创新思维增活力。

从局部思维向战略思维转变。战略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但在实践中却有一些领导干部只从局部、某一剖面、某一断面看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局部思维向战略思维转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战略思维就是正确处理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包括空间上各种要素、时间上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从形而上学向辩证思维转变。辩证思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从当前情况上看,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辩证地处理问题,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谋划工作以偏概全,缺乏“五位一体”的辩证思维;推进落实顾此失彼,缺乏点面结合的辩证思维;面对困难简单对待,缺乏综合统筹的辩证思维。只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领导干部在实践中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纲举目张;坚持“转化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从惯性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必备素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具有创新思维密不可分。但也必须看到,现实中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发生的改变置若罔闻,工作中遵循老经验、老办法,严重阻碍发展。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创新思维,主动适应新常态,瞄准新目标,把握新要求,谋划新举措,用新的视角观察形势,用新的理念研究问题,用新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走出新的路子,创造出新的经验。

文 | 陈晓辉

文字整理 | 林润栋

编辑 | 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