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高端访谈丨陈岸瑛:加快艺术集聚 打造创意城市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当前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发展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最近佛山颁布实施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新契机下,如何推动佛山非遗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在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认为,佛山可集中力量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点发力,形成更大规模的非遗聚集和相关文旅产业。

专家简介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论系主任,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现当代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1、最理想的模式是艺术和设计的自然聚集

景德镇是国内较早从陶瓷产业聚集走向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的城市范例,现在国内其他传统工艺产区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从佛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来看,完全有条件比其他城市做得更好。 

理论周刊》: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非遗热”、传统文化热。在您看来,振兴非遗意味着什么?

陈岸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一套完整、活态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浓郁。它是一种为在地生活添彩的在地艺术实践传统,赋予平凡的生活以不平凡的美感。全方位振兴某个地域的非遗,形成彼此交叠的艺术网络,可使该地区百姓生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文艺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滋养。佛山自古以来工商业发达,民间普遍富裕,这是佛山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历史成因。佛山在古代手工业发达,现如今现代制造业发达。但稍显遗憾的是,佛山的现代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尚缺乏紧密的沟通联系,比如艺术陶瓷与工业陶瓷、传统灯彩与现代照明业之间。在佛山,现代制造业体量大,传统制造业体量相对很小,如果能让前者从经济上更好地反哺后者,让后者为前者增添文化内涵,佛山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会发展得更好。

《理论周刊》:佛山拥有众多特色非遗,如何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焕发活力,形成佛山的独特文化优势?

陈岸瑛:佛山拥有粤剧、醒狮、龙舟、武术、陶塑、剪纸、咏春拳、木版年画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活态传承上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已经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学习的榜样。需要更上一层楼的是,佛山可依托丰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构建“创意城市”和“全域旅游”的格局。

佛山学生演绎粤剧《杨门女将之探谷》。

对此,本人曾从艺术学角度提出过一套有关“艺术聚集”的理论。创意阶层的聚集是发展文创产业的关键,以往的文化产业园区模式遇到了很大瓶颈,亟待转型。最理想的模式其实是艺术、设计的自然聚集,是开放的、没有院墙的、可以自由交流的聚集,而且在聚集的同时还能带动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必然要求。这种聚集除了小规模的艺术聚集,还有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包括空间聚集、时间聚集和产业聚集。现代空间有艺术的充分介入,才会变得更具个性和魅力。景德镇是较早从陶瓷产业聚集走向更大规模艺术聚集的城市范例,现在国内其他传统工艺产区也正经历这个过程。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形成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具备了开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从佛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来看,完全有条件比其他城市做得更好。目前,佛山在祖庙周边、石湾陶瓷产区及各类传统节日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艺术的自然聚集,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吸引的外来艺术家、设计师和文艺青年还不够多,还没能形成更大的聚集效应。为产生“1+1>2”的聚集效应,除了扩充非遗传承队伍、培养传承骨干外,还应鼓励不同非遗门类之间的跨界合作。几年前我们借助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在佛山搞过传统工艺类非遗的“1+1”研创,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没有扩展到音乐、舞蹈、戏曲、民俗等其他非遗门类。这是今后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还应引入当代艺术和设计,多建美术馆及其他艺术空间,多策划艺术活动,多吸引外来艺术人才。为此,佛山有必要引进一所艺术名校开展合作办学,就近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建设非遗学科、非遗专业,对佛山的非遗传承创新提供更为直接的智力和学术支撑。

2、要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抓手

佛山功夫享誉海内外,醒狮竞技和龙舟竞渡夺人眼球,行通济、佛山秋色等项目听起来就很有趣。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成为高流量IP。

《理论周刊》:您认为立法保护对于佛山非遗的传承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何更好地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

陈岸瑛:顺应时代要求,国内不少地方制定了新的非遗保护办法或条例。一般来说,这些政策法规可以为非遗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制度保障。《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体现了新时代系统性的非遗保护理念,涉及方方面面,除进一步优化非遗申报和项目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外,还提出了一些带有创新性的发展方向,例如第十八条,针对不同非遗门类,分类施策,进行特色化保护;第十九条,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推进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公园、酒店、商场、地铁等。

构建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体系,需要充分调动传承人和地方民众、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蓬勃发展局面。除了规划大方向,还需要有抓手,要配套相应的重点项目,集中资金和人力用到“刀刃”上。例如,文化和旅游部2015年启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创了非遗保护新格局。佛山文旅部门也应因地制宜,找到类似的抓手。

佛山举办的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口碑很好,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在非遗保护振兴方面,同样也能找到这样的契机,创造这样的影响。佛山文化非常有特色,加以适当的传播,不难像“淄博烧烤”“贵州村超”那样成为热点。佛山功夫享誉海内外,醒狮竞技和龙舟竞渡夺人眼球,行通济、佛山秋色等项目听起来就很有趣。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成为高流量IP。

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

佛山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宜居城市、创意城市,可居可游,以此吸引各类高端人才进入,就像苏州、景德镇那样。从长远来看,佛山可集中力量干的大事,可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在现有的历史文化空间中下功夫,扩大非遗聚集规模,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二是利用好现有传统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充其中的非遗内容及创新转化形式,做好面向全国的旅游宣传和配套服务。

3、加强横向串联与跨地区合作,向世界讲好佛山故事

佛山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可组织专家论证、遴选出其中最具横向关联性的一项,将其打造成有学术高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

《理论周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连续四年的“遇见非遗”佛山非遗体验交流活动,搭建起与外国友人更紧密的友好交流平台。您认为佛山应如何进一步做好非遗的国内国际传播,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陈岸瑛:佛山与一些欧洲历史名城有相近之处,其文化在海外华语圈有很大影响,在大湾区传统文化版图中占据核心位置,只要利用好这些既有优势,就一定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佛山故事。

佛山现有的非遗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做得不错的,但还可以做得更好。例如,在非遗分类保护和文化带建设方面,不同地区的同类型非遗项目,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后,可以形成跨区域文化交流传播带,如以茶、丝、瓷、漆、纸、水墨等为媒,可形成跨地区、跨国家的横向联系。佛山也可以在这方面发力。

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一次带有示范性的非遗分类保护尝试,不仅将国内各大茶叶产区串连起来,形成多条文旅路线,而且还延伸到世界各国,以茶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高度肯定,并藉此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作出重要指示。

佛山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统文化,可组织专家论证、遴选出其中最具横向关联性的一项,将其打造成有学术高度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如艺术节、双年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国内外形成广泛影响。比如,可以以石湾陶塑为抓手,结合本地的灯彩、醒狮、秋色等立体造型类项目,横向串连全国泥彩塑、木雕、砖雕、石雕、核雕等传统雕塑类非遗项目,并与国外同类型艺术展开交流与对话。也可以以武术为抓手,横向串连世界各地的武馆和习武者。

2月19日,“南海狮团诞”在西樵镇听音湖飞鸿馆举行。

自然聚集和人为聚集,二者间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景德镇、苏州等地,既有传统艺术的自然聚集,也有人为打造的当代艺术场馆、艺术节、艺术市集活动。历史上,佛山是制造业名城、商贸重镇,以手工艺名扬寰宇。今天的佛山,完全可以借助新的国际商贸之路,深度参与陆海贸易循环,延续手工艺的历史荣光。佛山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去年成功加入了“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积极加强与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比如可与手工艺和市民文化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结为姊妹城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手工艺双年展和与佛山传统节日融合的国际艺术节,开办佛山非遗学校,实施艺术家驻地计划等。

4、推动产业兴旺才能吸引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

要从根源上解决人才接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更多的空间,推动非遗相关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

《理论周刊》:人才匮乏是非遗保护传承的短板。佛山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哪些人才方面的痛点和需求,如何解决?

陈岸瑛:非遗保护涉及多方面的人才。第一是传承人队伍,第二是非遗保护工作者队伍,第三是非遗研究者队伍,第四是非遗运营、策划者队伍,第五是非遗传播者队伍。实现非遗系统性保护,亟待建立健全这五支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有机联系。

佛山市、区级的非遗保护中心不独立,人员编制太少,这与佛山非遗的丰富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对称。最近,位于杭州的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兴建浙江省非遗馆,增加了非常多的编制。毗邻佛山的广州,各级非遗馆也设得如火如荼,非遗保护和运营人才队伍得到了很大扩张。佛山也是经济发达、非遗资源丰富的城市,而且正致力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化领头羊”,想激活非遗发展活力,这方面就不能落后于人。

佛山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充满活力,这是一种人才优势。但目前佛山非遗相关产业和市场还不成气候,从业者人数偏少。不少国家级项目,虽然有年轻有为的传承人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但人数太少,形不成规模。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在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更多的空间,推动非遗相关产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只有行业发达、产业兴旺,年轻人才可能积极投身非遗传承事业,传承队伍才能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需建立青年传承人培养长效机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创新成果展示和宣传;积极引导老一辈传承人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一代;对传承人要给予物理空间和更多的传习经费支持。

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叶小青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