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建设国家中医药强市 擦亮佛山中医药名片

佛山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岭南药祖”“广东成药之乡”等美称。千百年来,佛山中医药充分发挥除疾保健作用,陈昭遇、梁财信、管镇乾、李广海等名医辈出,陈昭遇参与编撰的《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以及曾仕鉴的《医方》、邱熺的《引痘略》等医著宏富,梁仲弘、冯了性等知名品牌在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深受青睐……

市民在佛山中医药文化馆参观。/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2022年11月6日,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在城南冯了性国医馆举行。图为小朋友们在学习认识中药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一方制药致力研发创新,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标准化、现代化。/资料图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佛山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佛山市全力建设国家中医药强市,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

今年以来,佛山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耗时7个月,深入市直和五区中医医疗机构、企业开展调研,并前往甘肃等地学习中医药发展先进经验,结合其他城市创新举措对比研究,形成了《传承推广佛山中医药文化 推动我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报告(送审稿)》(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建议佛山从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约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促进佛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现状 我市中医药传承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

市政协调研组发现,佛山中医药虽然基础良好,但在文化传承推广、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产业带动力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中医药强市”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文化传承推广方面,佛山缺乏功能完善的中医药文化地标和科普阵地,缺乏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截至今年3月,佛山有在建博物馆类156家,但至今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目前只有位于佛山图书馆五楼,面积500多平方米的佛山中医药文化馆。不管从城市形象还是宣介功能等方面,都难以同“万亿城市”“岭南药乡”“博物馆之城”美誉相匹配。

现行医保政策支持中医药传承推广的力度也存在不足,医保医药服务管理中的中医元素较少,中医诊疗项目和中医药纳入医保目录的数量有限。在《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诊疗项目目录(2022年)》中,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132项,只占全部诊疗项目(4337项)的3.04%。

而在人才方面,佛山中医药人才储备不足。根据《佛山市中医类医疗结构发展现状统计分析》,2022年全市中医类执业医师为4125人。每万人口中医类执业医师人数,广东省为4.47,珠三角为4.71,广州为6.85,而佛山仅为4.32,低于省和珠三角平均水平。全市中药师也仅有843人,人才竞争力相对不足。

建议一

践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综合改革工作,多举措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持续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2022年底,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共有403家,其中三甲公立中医医院3家;中医床位数为7225张,较2021年增长10.8%,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为0.76张。五区均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馆,可为市民提供中医药诊疗、康复、治未病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市提供普通门诊统筹结算服务的中医类定点医疗机构仅有89家,占比40%,加上现行医保政策支持中医药传承推广的力度不足,影响群众就医获得感。

《报告》建议,完善中医药医保政策、价格政策,切实践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理念。具体做法包括,适时调整中医优势住院病种中医类治疗费用条件、扩大中医优势住院病种范围、扩大现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项目中中医类项目的数量、提高中医类治疗项目报销比例等,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的优越性,又减轻患者负担。

建议二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全市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25名,省名中医27名,市名中医10名,从国医大师到市名中医的各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0个。尽管如此,我市中医药人才储备、人才竞争力仍相对不足,五区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报告》建议,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完善领军人才培育推荐制度,健全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人才奖励补助与生活保障体系。同时,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健全完善师承、院校、继续教育相融合的中医药传承机制,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中医学院或在现有的医学院开设中医专业。此外,加强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发挥各类名老中医专家作用,不断扩大师带徒范围和规模,为佛山中医药传承发展培育更多后备力量。

建议三

推动中医药产业强链补链

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达200余种,其中不乏“伤科黄水”“陈渭良伤科油”“骨补丸”等名方名药。

佛山中医药制造业已迈上集团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34家中药生产企业,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22家,冯了性、德众、一方、环球等企业依托各自优势错位发展并实现稳步增长。

《报告》建议,佛山应立足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制造业发展优势,抓好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中医药科创水平,促进临床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佛山中成药二次开发”项目计划,培育更多爆款“佛药”;强化“智能制造+中医药”融合,培育壮大中医药新兴产业;推动康养市场新发展,让中医药康养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同时,依托“佛山制造”基础,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强链补链,构建集现代中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中成药制造和综合配套服务齐全的产业链,打造中成药现代产业高地。

建议四

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组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传专家队伍,建设佛山中医药文化馆、健康主题公园中医药园,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五进”“名中医讲堂”等活动……多年来,我市多形式花样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报告》建议,规划建设佛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打造融建筑、自然、城市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中医药科普宣教文化地标,夯实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制作高质量文化产品,讲好佛山中医药故事,策划拍摄《中医药在佛山》系列纪录片;将中医药文化宣教工作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营造“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全面开展佛山中医药传统文化要素普查工作,持续发掘佛山中医药历史文化价值,并加大对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挖掘和保护修缮力度,串联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中医药历史文化街区。

佛山市政协委员、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中医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汉表示,中医药脱离不了历史,《中医药在佛山》纪录片应重点介绍佛山中医药发展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把佛山的名药、名医、名企串联起来,擦亮佛山中医药名片。

佛山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高修安建议,佛山打造中医药历史文化街区应选取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祖庙片区、东平社区等地,汇聚地道佛山药材的销售、展示、鉴定、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为广大市民提供接触佛山中医药的便利和好处。

此外,调研组还建议,我市应充分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作用,推动佛港澳医药产业深度合作,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推动“佛药出海”,扩大佛山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谈飞洋、何其辉

编辑/蔡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