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重磅活动——主题论坛举行,邀请一众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从技术变革、产业发展和内容创作等维度,寻求功夫电影新的发展路径。其中,在当天上午的“数智化给功夫电影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题论坛上,与会嘉宾不约而同地强调,佛山功夫电影应积极拥抱、融合数智化先进技术,以“技术+艺术”点燃传统文化,打造属于中国的“复仇者联盟”IP。
11月5日,在2023中国·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主题论坛上,穆若恒进行主旨演讲。/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紧抓机遇 技术赋能内容创作
近年来,虚拟拍摄、电脑特效、人工智能以及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国产电影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不仅实现了画面效果的极致化,也令生产制作成本更加可控,极大满足了受众的观影期待。但技术只是手段,一部影片能否打动人,人物和故事才是关键。
“不能因为技术变革,而忽略了内容创作。”论坛上,著名影视制片人张谦分享了在数智时代下关于功夫电影题材创作上的两点思考——一是“就功夫说功夫”,深度挖掘功夫题材中还未曾充分表现的元素和角度,如佛山本土的历史传奇、经典人物等,利用技术手段“旧瓶装新酒”或者“新瓶装新酒”;二是“功夫题材的新变种”,如《战狼》《流浪地球》等就是很好的尝试。
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聂华军是国内最早的CG特效制作人之一,他在企业专门组建了一支“AI突击队”,全力探索AIGC技术在影视作品上的应用。AIGC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方法,可以用于剧本创作、动作场景的设计和创意,配乐生成等,在国内的应用规模到2025年有望实现重要突破。“这意味着功夫电影的数智化在佛山大有可为,可以通过立项研发,以数字技术、数字艺术为功夫电影赋能。”聂华军说。
数字技术的运用,核心在人才。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影视编导系主任王琳艳认为,目前围绕视觉展现去建构剧本策划、制片流程、成本预算等的生产方式,对传统电影工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都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和冲击。她建议,国内应探索复合型影视人才的培育方案,以适应全新的电影制作理念和制作流程。
曾担任《满江红》《长津湖》等多部作品视效监制的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周辉认为,虚拟拍摄和数字人等先进数字技术,需要教育先行、产教联动,这样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投身产业和应用端,同时行业内要健全完善关于数字技术应用的规范化标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
传承创新 深挖岭南文化宝藏
在论坛的主题对话环节,“传承与创新”成了关键词。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佛山拥有底蕴丰厚的岭南文化宝藏,亟待深入挖掘和开发。
“如果要打造功夫巨星的‘数字人’,我的首选地就是佛山。”曾参与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服务的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若恒设想,可以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佛山经典人物为原型,设计出“数字人”“虚拟人”,借助AI技术呈现人物的话语和动作,在银幕上复活这些经典人物。“后续通过养成模式拍摄制作新的系列电影,打造属于中国的“复仇者联盟”IP,扩大其影响力。这类功夫‘数字人’也能结合功夫电影周持续打造,不断充实、延伸佛山功夫精神的内涵。”穆若恒说。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大湾区创作出能代表岭南文化或大湾区气质的电影作品。”聂华军表示,其创立的公司在深圳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技术产业链,期望接下来能与佛山传统文化实现链接,以“技术+艺术”点燃传统文化。同时建议佛山以“功夫电影的数智化发展”为核心,集聚相关产业的上下游组建产业基地,结合多方资源做大做强佛山功夫电影品牌。
王琳艳则希望未来银幕上能出现女性功夫人物形象,“大部分功夫电影都是男性英雄形象,在IP开发或创新里,我觉得女性形象有很大的空间”。
交流合作 激发电影创作活力
超过300名粤港澳大湾区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影视专业高校师生及媒体代表,在论坛现场聆听大咖分享。
“佛山举办功夫电影周大大地推动了广东电影行业的互相交流,每次来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吴明哲曾参与创作多部红色主旋律影视作品,这次参加完论坛后受到启发,希望能创作一部结合爱国主义题材和佛山功夫文化的电影作品。
基于环球数码创意控股有限公司总部打造“中国英雄联盟”的设想,佛山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毅伦表示,目前正在梳理关于佛山黄飞鸿、叶问等的版权问题,为IP的后市场化开发做好基础保障。他建议佛山能多举办类似的论坛活动,通过本土企业的交流合作,令佛山电影、大湾区电影的整体声量持续性地输出,打造区域标杆。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宁静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