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起,我市中小学生将陆续迎来期末考试。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近日走访市内部分小学了解到,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本学期末佛山部分小学一、二年级继续取消传统试卷考试,纷纷推出趣味化、游戏化的测评,让学生们在轻松气氛中检验学习收获。
游戏替代考卷 考场如同游园
近日,佛山公布中小学寒假时间安排,小学、初中将于1月21日开始放寒假。其中,1月14日~20日为复习考试时间,目前各中小学已进入备考阶段。
为了给学生减负,佛山不少学校对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或采取综合多元的评价方式,或以游戏闯关来进行期末测评。
1月9日,顺德区德胜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该校小学部老师集思广益,根据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特点,设置“铮铮好汉”“春回大地”“壮志凌云”等12个民族活动区,根据民族特色设计了有趣的闯关活动。学生身着汉族、壮族、朝鲜族等民族服饰,或斑斓多彩、或清新雅丽,既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展现时代风貌,言行举止尽显落落大方。
闯关活动中,学生各自组队,按照游览地图自由穿梭各活动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将所学知识和能力应用至体验式、情景化小活动,体验结束后还能获得一枚“通关”标识。
丰富多彩的闯关活动,把考场变成了“游乐园”。学生们在闯关中用知识、习技能,收获成功和快乐的同时,学校也达到了评价学生和反思教学的目的。“有趣”“好玩”是当天参评学生的最大感受。“我今天参与了12个活动,都拿到了五颗星。”学生殷俪嘉告诉记者。
“双减”背景下,德胜小学正在探索用情景体验式测评活动代替传统纸笔测试。“希望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就本学期学到的知识得出反馈。”德胜小学一年级英语备课组长谢小蓉表示,希望学生在测评活动中深入了解我国多元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共生共荣,领略民族风情之美。
1月9日,顺德区德胜小学一年级学生身着多彩民族服饰参与期末测评。/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海泉摄
近日,西江新城第一小学也迎来期末考试,低年级学生在“花式评价”和趣味活动中为本学期的在校学习画上圆满句号。在“快乐语文”摊位现场查字典、背古诗,在“好玩数学”摊位看钟表图读时间、背乘法口诀,在“趣味英语”摊位朗读英语小故事或唱一首英文歌……活动结合语、数、英三大学科,开设了“鲤鱼拼读跃龙门”“我是图形小侦探”等10项游戏,体验感十足,学生欢笑声、喝彩声不断。
新城一小的同学们开心参与游戏闯关。学校供图
多元评价模式 学生“轻装上阵”赴考
据了解,早在去年,佛山部分中小学已逐步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积极探索“无纸化测评”的多元评价模式来检验教学效果。
比如,在高明区沧江中学附属小学,该校就根据语、数、英三大学科知识内容,创新设置多个游戏关卡,学生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实现通关,获得小印章。大多数学生可以在10多分钟内顺利完成全部游戏关卡的挑战。此外,该校还充分结合传统文化,将“购年花”“赏舞狮”“迎财神”等春节习俗精心设计到游戏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又活泼,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低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在于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沧江中学附属小学相关负责人称,由于考核只要求学生完成任务通关,而不做具体分数评价,同时也没有硬性规定完成时间,因此学生可“轻装上阵”赴考,轻松地在游戏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高明区博雅培文实验学校自2019年起倡导小学低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开展低年级游戏性测评。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开展的低年级游戏性测评,是通过提取该学期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能力发展点、素质培养点,经整合设计出考查形式以及题目,再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这种形式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便于老师对学生做出综合素质评价,很有前景。”
实行等级评价 从“重分数”转向“重素养”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部署要求,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明确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一般分4至5个等级。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近年来,佛山部分中小学校陆续开始对期末考试采取以“等级”呈现成绩的方式。
不过,还是有家长提出疑问,不告知具体的成绩和排名,感觉无法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对此,有专家建议家长多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情况,细心关注孩子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及时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模式。
佛山市基础教育名班主任吴孝芋认为,实行等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社会从“重分数”转向“重素养”。吴孝芋表示,“通过等级评价,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进而更多地去关注其身体素质、心理状况、学习兴趣、个人爱好以及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冯慧雯、吴海泉
图/学校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