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亮出真知灼见 建言经济社会发展

凝聚力量,共推发展。1月26日,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市委书记郑轲与委员代表面对面座谈。委员代表围绕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制造业转型升级、激活非遗资源等话题提出真知灼见,为佛山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1月26日,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

关键词

规上工业3万亿  找准竞速新赛道 佛山工业蓄势再出发   

当前,佛山工业发展势头正猛。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万亿的地级市。

站在新起点,佛山工业如何蓄势再出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

众所周知,“有家就有佛山造”是佛山的一块金字招牌。佛山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家居配套产业链,家居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

“家居产业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绿色智造技术领域仍存在亟须打破的瓶颈,只有打破束缚,产业链才有望基础再造、焕发生机。”市政协委员、佛山安美居家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黎干建议,一方面推动产业之间的整合与融通,通过龙头带动,构建整体家居设计大数据模型,实现家居企业间的产业数据融通与共享调用,促进产业链联合、资源整合,支撑整体家居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打造家居产业链互联网平台,将整体家居行业上的关键节点高效连接,实现互联互通。

“佛山市走快两步,加紧赶上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步伐。”作为一个长期在汽车行业奋斗的技术专家,市政协委员、法雷奥汽车照明产品中国区测试和设计验证经理李志国认为,在新时代应顺应汽车产业无人化、平台化发展趋势,佛山要抓住机会做大做强“智能车”主导产业,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与电子、信息通信、交通等领域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增加城市税收收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城市发达的工业,同样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贡献。

市政协委员、顺德区经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何斌建议,佛山要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政府各部门之间协同发力,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在保就业、促增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年轻态  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规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突破3万亿,但高基数上的增长对于佛山而言是更大的考验,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如何让产业保持青春活力,委员代表纷纷在座谈会上开出他们的“方子”。

面对家居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黎干认为在制造上求新求变,也是行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方面。家居行业正在由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他提出应该加快绿色智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家居高质量转型,通过研发绿色材料、推广绿色工艺,以及在研究与推广高效装配式装修工艺上发力,让家居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佛山提出打造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正是在佛山制造业高位发展的背景下,找准并破解难题。”市政协委员、溢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崧在座谈会上就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制造业强市的重要节点,佛山应与其他城市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佛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有选择性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技术等关系佛山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企业进行专项扶持,帮助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

伴随科技创新的驱动发展,生物科技企业崭露头角,也被视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市政协委员、澳门路福集团董事长、澳门联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李建炜就在会上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生物科技企业及港澳科创企业的发展,通过打造“科技+企业+金融”良好循环的科创新生态,出台创新创业政策,撬动更多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同时引进国际同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金融活水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关键词  

文化赋能 激活文化资源 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佛山不止制造业实力惊人,文化同样家底雄厚,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座谈会现场,李建炜以家乡南海西樵举例,称近年来通过文化传承、古村活化等系列举措,西樵呈现“制造业+文商旅”双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趋势。

佛山如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招牌,以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委员代表也纷纷建言献策。

李建炜建议,鼓励及支持文旅企业打造融合地方文化基因的独立文旅IP,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新消费模式,打造文旅全产业链“生态圈”。

对于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市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沈轩弘也有独到见解。在他看来,佛山丰富的非遗资源并未充分激活,在国家级非遗资源和政策效能使用中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他建议佛山要完善发展非遗资源,大力促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大湾区研究院落户佛山,同时做好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整体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区先行先试打造非遗示范区。

他特别提到,佛山应争取举办首届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以及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借此打造国家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龙凤、宋佳雨

编辑/蔡侨虹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