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调研报告 | 镇街如何立足“区位优势”布局优化产业载体?

为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佛山市坚持把优化产业载体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布局、重点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为构建佛山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积累纵深后劲。同时,在以区、镇(街道)为主导的产业载体优化提升工作中,涌现出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顺德区村级工业园改造等先进典型。一方面,对产业载体的整治改造,极大增强了基层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推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改善了产业载体的面貌、环保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镇(街道)的产业载体,如何在国内同质化产业载体竞争中取得发展先机等,仍值得深入探究。

为研究学习镇(街道)发展产业载体的做法,剖析基层政府在执行产业载体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探讨产业载体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佛山市第二期中青干部培训班第三组全体学员认真学习党校专题课程,结合部分镇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东莞市考察的旧改项目情况,对产业载体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深入研究,形成以下调研观点。

现状

部分产业载体配套不足 系统谋划有待加强

在实地走访中,调研组发现,个别地方对产业载体欠缺系统谋划定位。目前,我市各地区谋划产业载体的思路主要参考深圳、东莞、苏州等城市做法,然而一些镇(街道)的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不具备上楼条件,因此镇(街道)仍需依据本地区产业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做出产业选择。而在对产业载体方向的把握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目前部分投资企业存在对工业上楼的认识局限于建筑上楼。有的产业招商单纯追求产业链中高税收或高产出企业,却忽视了其上下游配套产业的重要性。

调研组还发现,个别产业载体去化率未达预期。这不仅与园区产业考核的制约有关,经济形势造成行业结构性收缩对去化进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本地企业腾挪发展的需求减少、产业载体供给仍持续增加,也是个别产业载体去化率未达预期的原因之一。

值得警惕的是,极个别产业载体存在错配现象。一是部分优质重大项目寻求高品质、大连片、定制化的产业空间,难以匹配现有产业载体的体量。二是部分中小型项目在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人才,难以匹配现有产业载体的成本、配套。三是个别产业对“上楼”需求不大。初步调研显示,生产过程中震动较轻、噪音小、低耗能和无污染的产业更适合“上楼”,部分产业考虑环保安全、减震隔震、工艺需求、垂直交通、设备载重以及工艺生产流程、危化品使用等因素,金属机械制造业、精密制造业、部分新材料和化工等行业的“上楼”难度大。同时,楼上租金与一楼租金的差价,可能无法弥补上楼后的货物搬运工作量和运营成本,因此积极“上楼”的产业一般多集中于科创型、办公型小微企业、家具等轻工业企业,由于污染、噪音等原因,部分这种企业主又不太愿意与制造业合栋办公。

此外,部分产业载体配套不足且缺乏专业管理。一是部分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产业载体管理水平不够专业。部分新建园区未能全面平衡企业生产需求和员工生活需求,集中反映在员工通勤问题上。

对策

立足“区位优势” 精准布局产业载体

(一)强化镇(街道)的科学统筹格局

一是进一步增强科学统筹意识。镇(街道)既要立足“区位优势”是产业载体第一生命力的客观现实,也要将先进地区经验转化为“接地气”的本地实践。要细致研究本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摸清发展逻辑,尊重发展规律,也要精准统筹布局,立足产业载体的功能定位和经济意义,推动本区域的产业聚合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树立“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目标导向。产业载体的核心是工业上楼,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将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企业、一家企业的多个业务或生产环节集中到同一区域,并将对应的大量资源进行共享。产业载体的布局应考虑好循环经济、低碳环保、市场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协同、社会生态等因素,对产业载体的对象进行合理、高效、科学的生产组织与安排。

三是锚定“亩产”这一核心指标,建立产业载体分级评价机制。部分镇(街道)现有的产业载体较多,考核指标各有侧重,但须进一步夯实“亩产”这一核心指标的定位,利用财政资金扶持效用,在对现有产业载体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对部分产业载体进行大力度的资源投入,对部分夕阳产业载体进行改造、合并或重组。

(二)合理放宽产业限制,加大培育力度

对前期一些产业载体划定的主导产业限制,要及时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新阶段,适当放宽这种限制,让更多有需求、有关联、有未来的产业走进来。同时,研究出台针对优质产业载体的配套培育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探索引导“天使”资金入场,同时积极探索区镇(街道)国资联动的最佳模式和保障,调节市场租售价格,可参考由区镇两级国资合作开发龙江生命科学产业园的做法。特别是对旧的产业载体,政府出台指引,明确载体管理方并明确责任;对新建设的产业载体,把后期运营管理作为出让条件在拍地前明确要求,充分考虑供后监管环节,严格筛选出真正具备产业培育优势、对园区有先进的运营能力、对进驻企业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的开发商。

(三)探索建立产业载体建设的第二模式

一是对增量产业载体力求“精准嫁娶”。按照“预备招商、精准对接、后再征拆”的模式,提供个性化订制服务,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探索“边建设、边招商”的模式,开发一片、招商一片、成熟一片,通过分期开发,降低项目投资商资金负担。二是对部分去化率低的存量产业载体“精准帮扶”。在招商中以“时间换空间”思路,采取租金“前低后高”等形式侧重招纳初创型朝阳行业的中小企业,最大限度避免违背产业载体升级初衷。

(四)完善产业载体的配套建设

一是科学调整提升产业载体配套规划,进一步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整合各企业需求,为产业载体的员工解决吃、住、行等基础实际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产业载体的服务水平。二是政府牵头完善产业载体的服务项目,建设园区“邻里中心”作为有效配套补充,围绕产业载体的厂企、员工以及周边村民群众这个群体,配套完善涵盖餐饮住宿、人才公寓、休闲娱乐、商场超市、康乐设施等功能。三是完善公共交通衔接,通过增加公交线路,鼓励员工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有效缓解拥堵问题。四是政务服务高效到位。从人才吸引、营商环境优化等多维度着手,丰富园区内涵,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效,逐步构建并完善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来源:佛山市委党校,有删改。)

编辑/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