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创新应用场景 非遗更具魅力

近几年的佛山频频出圈。

——蜿蜒狭窄的叠滘河道上,四五十人同扒一条龙舟,极速漂移过弯,甩尾过“考石角”,犹如水上特技,全程惊险刺激,引来全网围观,甚至走出国门闻名海外。

——西樵山下,“武术之乡”风云再起,群雄齐聚,秀出十八般武艺,“武林大会”高燃来袭,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国粹魅力。

……

6月8日,“武韵湾区 传承美好”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佛山启幕,全省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非遗相关企业等代表为找到“老手艺”与现实对话的接洽点而聚在一起,借助“非遗+”发展模式,让非遗走出深闺,走向更为热气腾腾的人间。

6月8日,千人齐聚樵山文化中心的地标广场,上演展演壮观场面,展示传统武术的薪火相传。/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贡阳摄

灿若星辰 保护有道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开展近500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省联动、全景呈现广东非遗之美,让公众看见非遗之“古”与时代之“新”。

今年的广东主会场为何选中佛山?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斌提到,佛山是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醒狮、传统武术、佛山剪纸、木版年画、佛山秋色、石湾陶艺等丰富的非遗资源,并获评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

佛山确实是个“能打”的城市。

提起佛山,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佛山无影脚”“黄飞鸿”等与武术相关的文化符号。

佛山习武之风传承至今,不仅走出了黄飞鸿、叶问、李小龙,还推动了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等武术文化风靡全球,武术人口达到几十万,成为久负盛名的“世界功夫之城”。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省级以上武术非遗项目有29项,佛山占6项。其中,咏春拳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佛山武术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项目。

佛山声动世界,不只靠功夫,还有文化。

数千年来,佛山文化遗产灿若星辰、保护有道,是“难以被忽略的风景”,在推动佛山塑造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明清时期是“天下四大镇”和“天下四大聚”之一,是真正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统计,佛山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56项,市级非遗项目155项;国家级传承人15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传承人221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研究基地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含传习所)80个。

我们将眼光放到现在,祖庙博物馆、南风古灶旅游区、西樵山书院入选首批“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西樵和石湾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九江、杏坛等4个非遗传承区入选“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座文化名城的实力支撑。

佛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不断深化,区域性生态式传承也日渐成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市民,成为新时代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小众坚守 大众传承

听音湖畔下着蒙蒙细雨,一众中小学少年英雄虎步生风、大展身手,另一边咏春拳师傅们动作干净利落、行云流水,上演千人展演壮观场面,展示传统武术的薪火相传。

过去,岭南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街头林立的新老武馆穿堂而过;如今,流传千古的武术招式依然在少年们的呐喊声中绽放新生。粤港澳大湾区武术传统根基深厚,成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符号。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聚焦武术类非遗项目,叩问传统武术的当代意义,寻找“共建人文湾区”背景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国家级非遗“千人咏春”展示活动指导老师严胜有进入罗村实验学校教授武术已有十几年,今年他带着200名学生参与咏春拳千人展演,用一招一式编织了孩子们的“武侠梦”。

“武术之魂在于精气神,习武可以振奋人心、鼓舞气势。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突破自我等武德修养锻造着人的品格,成为城市和人们的重要精神内核和行为指引,让佛山在工业制造、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都越来越凸显真功夫。”严胜有中气十足地讲述他所理解的武术精神。

在观众感叹“佛山人均会功夫”之际,广东千古情景区又来了一出好戏。

11个广东省武术类非遗项目集中展演,技惊四座,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叫好,“非遗+文旅”可谓加出好景致。

近年来,旅游逐渐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的过程,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文化消费体验,还能给非遗提供更广的应用场景,客观上拓展了非遗的存续空间,拉长了旅游消费链条。

拓展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佛山当仁不让。

当前,佛山从历史中挖掘代表性文化名片,弘扬传承“功夫文化”等“十大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进入“文化+”新场景,融入现代生活。如佛山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秋色”为名,在每年金秋季节举办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海内外几十万人到场参与,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让人印象深刻、来了还想来,这就是佛山文化绵延、融汇古今的魅力。

老手艺 新气象

广东省第五届非遗购物节线下市集,展销近百项广东非遗产品,到处都是非遗传承人忙碌的身影——

新晋为佛山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产品大良虫崩 虫少展位前人来人往,工作人员招呼大家品尝佛山老字号味道,吆喝着“免费试吃,管吃管饱”;

佛山狮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婉珍拆开盲盒,展示可以自己DIY的流体狮头,引发现场年轻人的浓厚兴趣纷纷购买;

佛山彩灯市级传承人黄宏宇忙着推荐龙舟彩灯文创产品,向游客热情介绍:“这个称之为‘彩灯乐高’,拼好就是一条龙船,可以提着玩。”

……

非遗购物节将高光打向非遗中的“事与人”,映照着非遗传承人朴实的心愿:“让更多人记住这些手艺。”

对于现在的非遗保护来说,更需要生动的故事、感动的情怀以及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演绎,使它能够真正走入生活、走入市场,培育出一个更为完善的文化生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敢于跨界,“跨”向新平台、新业态,非遗才有更多高光时刻。

近年来,一些非遗传承人、传统艺术从业者相继“触网”,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辟线上“第二舞台”,助力非遗“出圈”的事例屡见不鲜。

传统手艺的价值在云端得到拓展,大众开始自觉“为非遗买单”。在追直播中,观众对地方文化萌生的探究兴趣和情感认同,这份可以被传递、延续的火种也许更为重要。

更进一步说,“非遗+直播”打开了“扩增量”的新思路。

但无论是满足精神需求,还是催生新业态,抑或是引领新风尚,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让佛山千年文化积淀不再是一个数字,或一段尘封过往,而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进而为反哺经济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精神力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编辑/黄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