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竹条卷成圆圈,在接口处涂上白胶,再用砂纸条扎紧竹圈…… 8月3日上午,30个佛山亲子家庭来到佛山市博物馆一楼大堂,体验制作大良鱼灯。这是2024年佛山秋色赛会“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动开展的首场暑假公益活动。
自2016年起,在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佛山秋色赛会“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动,每年一届,由非遗传承人传授,让佛山青少年亲手制作优秀的非遗作品,经过展览和评选、投票,学员将有机会出现在秋色巡游中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
当天,大良鱼灯区级非遗传承人潘培森先让学员们欣赏不同造型的七彩鱼灯,并讲述了大良鱼灯的历史。据了解,大良鱼灯作为一种富有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本从佛山秋色演变而来,曾是清代大良元宵节最为引人瞩目的景观,扎架、浆纱、着色、描鳞等一道道繁复的工序,赋予了鱼灯栩栩如生的灵动。
家长们协助孩子们制作大良鱼灯。
在体验制作环节,潘培森带着参与的市民和小学员们,一步一步创作鱼灯,小朋友们跟着指导老师扎鱼骨架、粘胶、着色、描鳞。“用竹子做材料,有韧劲不容易断。”就读于同济小学三年级的邱建淇第一次制作鱼灯,他希望把鱼灯做得更好,可以参加10月举行的秋色赛会。
“对初学者来说,制作鱼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尺寸。”潘培森边教边说,鱼灯属于扎作工艺,最重要是的先要用竹篾扎好鱼形骨架。家里如果有废弃的竹篾凉席,就可以拿来制作鱼灯。
历经三个小时,部分小学员已经扪上明纱,并绘染鳞鳍,剩下的步骤将于明日上午继续完成。
项目负责人孙莹介绍,今年佛山秋色赛会“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动根据非遗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的“三进”思路开展项目传承和传播工作,首次实现在社区、乡村和学校同时展开。从5月至7月,主办方携手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走进佛山市祖庙街道塔坡社区、莺岗社区和普南社区,在社区青少年儿童群体中开展木版年画课程,为社区注入非遗新活力。与此同时,佛山彩灯、佛山木雕和佛山剪纸走进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奇槎村,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今年“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的非遗传承工作成果,将在10月1—7日通过现场展演和“线上+线下”同步展览展演的方式,举办《“小手拉大手 大城小工匠”——2024年佛山秋色赛会成果展》;佛山秋色巡游期间还将通过搭建彩车、组建学生巡游方阵参与秋色赛会巡游的方式,集中展示本次非遗传承活动的成果。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庞伟杰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