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突出因地制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更好体现因地制宜?本期理论圆桌就此进行探讨。
主持人:小青
本期嘉宾:
1、黄江帆 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2、罗锋 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3、陈玉虎 三水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局长
4、吴成平 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黄江帆: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生态圈
黄江帆。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必须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要素禀赋等实际情况,既要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又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拥有“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产业格局,立足这个基础,佛山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需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完备、集群化规模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倾斜,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生态圈。
如何加快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生态圈?结合佛山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发展和人才吸引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助力佛山制造基业长青。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动力,佛山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有机融合,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用融合中的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二是以平台为引领、以政策为支撑,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以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为重大平台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合产业发展导向,强化产业政策供给,推进高水平招商引资,加大事前事中介入,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引进和培育适合产业链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平台等数字平台建设为抓手,统筹建设和整合算力平台,鼓励合法有序共享数字资源,形成满足“人工智能+”叠加“数据要素×”发展需求的市场环境,促进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三是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资金链赋能实体经济,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国有产业投融资平台,打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向标;在政策引导下,推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
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体制,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多更大自主权;建立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认定机制,深入推进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改革,大力引进培养紧缺专业人才;支持人才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通过人才服务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罗锋:分类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罗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应从三类产业入手,分类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一是以高标准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佛山在机械装备、家电等重点优势产业领域已打造多项“佛山标准”,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根据国家标准化技术机构的考核评估结果,目前“佛山标准”100%优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8%优于国际标准。未来应在两方面持续加强标准建设和引领作用:一是面向国内市场,依托重点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补齐产业链“断点”,打通发展“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是稳步拓展制造业标准制度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让“佛山标准”走出去,增强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二是以政策引领和平台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十四五”以来,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存在集聚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未来可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积极培育本地配套产业链条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支持集群内链主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投入,释放其创新策源作用。打造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效率。二是以高端平台建设打造“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科创生态。加强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等一流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向佛山集聚。加大对中试平台的金融支持,促进中试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政策的协同,加速高端科技成果在佛山的产业化进程。
三是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助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十四五”以来,广东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集群,积极推动“链长制”向未来产业延伸。佛山要抓住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身产业优势,构建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展未来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金、数据、人才。资金方面,应设立未来产业政府投资基金,用以引导、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要厘清政府投资与市场风险投资的边界,对于政府投资基金既要从严监管,又允许试错;对于社会资本,要给予宽松环境,鼓励个性化实践。数据方面,建设未来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风投资本识别风险。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指引、建设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引导各类型企业设立未来产业数据集团,支持培育未来产业数据服务链主企业。人才方面,创新政校企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按照未来产业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陈玉虎:核心在于服务本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玉虎。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之一。特别是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既要谋定而动、不断突破,更要坚定不移地把守正创新作为前提。理由只有一个,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对佛山而言,“有家就有佛山造”,既是佛山的产业IP,也表明了传统产业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着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才由此衍生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通过数改智转行动撬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加速聚势成形,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数字革命中不断萌芽成长。多年来,佛山在高质量发展路径取向上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了佛山制造业“三五成群、十有八九”的格局。
与此同时,佛山在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实践中,坚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策略,通过实施“北向战略”,举全市之力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并从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入手,由市、区、镇三级工作专班联动统筹保障园区开发建设,加速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以新材料产业为例,佛山不但保留了全市唯一的化工园区,而且将其纳入佛北战新产业园核心起步区,通过扩园与提质并举,吸引了国内新材料龙头企业落地并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速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间协同、产业优化的产业战略格局,以此集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佛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窗口。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三水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位列其中。近日广东省首单“中试综合保险”也花落佛山新材料企业广东金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科金产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取得新突破。
佛山的实践充分表明,因地制宜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但核心是因应服务本土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这个关键,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高效配置。特别是要探索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提供相适应的配套解决方案,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吴成平:发挥好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
吴成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而佛山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这一作用。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创新创造活力还不够强、转型升级能力有待提高、人才支撑力不足等。为此,要结合佛山资源优势和现实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点,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一是强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民营企业有着扁平的组织结构、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敏捷的信息反馈系统等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高科技领域敏锐捕捉机会,并且通过整合资源快速融入“四链”合一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布局融入未来产业体系,抢抓发展先机。通过关注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趋势,民营企业可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新需求,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星星制冷为例,作为一家专注于制冷设备研发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长期以来,星星制冷锚定产品研发这一关键点,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科技创新、设备更新,大幅缩短研发设计周期,加快产品迭代速度,2024年上半年外贸出口实现15%增长。
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对数字化时代浪潮,数改智转是推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民营企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实践证明,通过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民营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近年来星星制冷通过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从原材料入库到生产领料再到成品入库的信息透明化,有效让企业管理“瘦身”。通过该系统,业务人员下单的订单信息会实时反馈到生产基地,后台可根据订单情况及时调整生产方案,实现快速定制、弹性生产。在供应链环节,后台人员可以从系统看到需要配合生产协同的物料数据,对订单科学排产,做到节约库存资金占用,提高库存周转率,进一步降本增效。
编辑 | 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