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午,刘伯一吃完饭,马上打开手机,刷起了短视频。每隔20多秒,他的手机总会发出一阵清脆的“金币掉落”音效声。7岁的孙女凑过去问他在干嘛,他笑着说“我在赚钱呀!”
10月20日中午,刘伯完成“吃饭赚钱”任务,领取9个金币。
在抖音、快手、百度等极速版APP上,打卡签到、看看视频就能赚金币,金币可以兑换成现金并提现。
这赚钱模式看似“天上掉馅饼”,实则不然。往往刷了一天的手机,积攒了上万个金币,却只能兑换一元现金。付出与产出并不对等,但不少叔伯婶姨却沉迷其中,形成网友口中的“电子收纸皮”现象。
为什么刷手机赚钱,有没有风险?叔伯婶姨们是怎么想的,年轻人又如何看待?听听他们怎么说。
“闲着也是闲着,赚点零花钱”
63岁的刘伯住在禅城,退休前是名仓储员。退休后,他与老伴一起带孙子孙女,空闲时间很多。大约两三年前,他看到手机上各种APP极速版赚金币的推广,下载试玩后发现真能提现,一下子就“上头”了。
翻开他的手机,抖音、快手、头条搜索等赚金币的APP多达5个,后缀都标注“极速版”。所谓极速版,是普通版的浓缩,功能较少,但占用内存少、运行速度快,适合只想看视频的用户。
刘伯的手机上下载了多个赚钱APP。
“这些是我筛选过,比较正规好用或收益好一点的。”在这些APP上,刘伯通过每日签到、开宝箱、吃饭打卡、浏览广告等各种方式赚金币。像吃饭打卡,每天早、午、晚、宵夜时段都能点击领金币,不过一次只有9个金币;看广告视频,大多时长二三十秒,一次能赚几百个金币。
参照以往经验,刘伯每天花在这些APP上的时间约有三四个小时,每天积攒的金币合计两三万个。按照10000个金币兑换1元现金的规则,他平均每天收益约2元。
“平时刷手机也是刷,能顺便赚金币,挺好的。”在刘伯的观念里,一两元虽是小钱,但积少成多,“补贴点电费也好吧。”
刘伯向记者展示,他通过金币兑换现金,成功提现1元。
同样抱着“闲着也是闲着”想法的唐阿姨,自去年退休后,也迷上了刷手机赚金币。
不过她只固定使用一款短视频APP,每天坚持签到领取900个金币、看看视频领取800多个金币。这些金币在凌晨12点会自动兑换成现金,一天平均有0.3元入账,每月平均赚10元。
每当现金达到提现标准时,唐阿姨就会从APP中提现到微信钱包,然后美滋滋地向家人炫耀,“又捡到一笔钱了!”
家住顺德的苏大叔与老伴周阿姨也是刷手机赚金币的爱好者。
“不算耗时间,在公园散步时,也能打开手机做任务。”不同于其他人爱刷短视频,苏大叔赚金币的方式主要是听小说。据他展示的收益记录显示,通过听小说、做任务等方式,每天入账2元左右。而周阿姨刷短视频赚金币时,看中视频广告里的商品还会下单购买,每次下单就会返还几万个金币,一个月也能赚五六十元,“够充电话费了。”
苏大叔等人在APP上通过开宝箱等任务赚金币。
“套路肯定有,我们知道防范”
两三年下来,钱赚得不多,刘伯积累的经验却不少,“这些APP是有套路的,新人赚金币很容易,老用户赚的金币则越来越少。”
相较于签到打卡、看广告只能领取几百个金币,在APP上完成申请信用卡、免费投保、查询取现额度等任务,则可以获得上万个金币奖励,“但这些任务都是有风险的,我肯定不会去做。”刘伯还表示,他选择的都是正规渠道的APP。
关于网络风险,苏大叔直言早有防范。刚开始,家中子女曾质疑过这种赚钱模式是不是某种诈骗,多次提醒他和周阿姨不要乱点短信发来的链接、跳转到支付宝的页面不要随便输入密码等。为了资金安全,苏大叔的微信或支付宝只绑定了一张余额不多的银行卡,用于买菜或购置生活用品,“这样不担心遭遇诈骗。”
在赚钱APP上,用户观看视频广告可以领取几百个金币。
在唐阿姨的女儿看来,刷手机赚金币只是老人家的一种消遣方式。金额虽小,但在节俭惯了的老一辈看来,或许是他们退休后丰富生活、获取成就感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她不反对妈妈“电子收纸皮”的行为。但日常生活中,她会定期检查妈妈的手机,并提醒妈妈不要下载乱七八糟的软件、不要乱给验证码、微信不要绑定银行卡,也不要给APP开权限。
“老人家花这么多时间去赚一两块钱,得不偿失。”市民黄女士不支持这种赚钱模式,认为耗时伤身,还存在泄漏个人信息、掉入诈骗陷阱等风险。一方面,赚金币是用时间成本交换的,会挤占老人其他休闲娱乐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像这些APP上存在大量未经筛选的广告推广,观看点击时就会跳转到外部链接,可能引发各种风险。
面对“电子收纸皮”现象,有专家也提醒,因老年人接触智能手机相对较晚,对于网上信息难辨真伪,面对“数字鸿沟”往往倍感无助,加上他们把钱看得较重,容易被一些噱头诱导或欺骗,建议老年人多些提防、年轻人多些关心,相关部门加强对这类赚钱APP的规范监管。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龙凤、唐格桢、周明谦
编辑 | 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