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光耀赤山 火文化的炽热传承与创新之路

每逢周六,南海区里水镇赤山村家风家训馆就热闹起来,数十名孩童齐聚于此,在村中长者李伟才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绳其祖武,光耀赤山。”李伟才握住孩童执笔的手,一撇一捺间,不仅是写字习惯的培养,更是对赤山精神与“火文化”的代代传承。这份传道授业的义务工作,李伟才已经坚持了5年。

赤山村以“跳火光”民俗活动闻名遐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数以万计的人在这里跳火光闹元宵。火光市集人流如织,欢腾热闹的背后,映衬出“火文化”历经百年沉淀,已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走出了赤山村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再到以文化自强推动村、产、人融合的发展道路。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赤山村将“火文化”融入生活、血脉之中,代代赓续,光耀赤山,引领一代又一代赤山人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火光初现 文化自发

赤山村,始建于宋,兴盛于清。朱姓人家开村,时移世易,如今村里大多为李姓。

走进赤山村,古村绿树成荫,一口清澈的池塘环村流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每当夜幕降临,老榕树下总是聚集着一群村民,他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赤山的往事与传说。

航拍下的里水赤山村。/资料图

“跳火光,是我们赤山人的骄傲传统。”74岁的李伟才,被誉为村里的“活历史”。他指着赤山人民会场的牌匾,向记者讲述跳火光民俗的起源。

跳火光是赤山村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自发地聚集在村中的空地上,点燃一堆熊熊燃烧的禾秆,再依次跳过火堆,以此祈求来年的平安与丰收。那一夜,赤山村仿佛变成了一片火的海洋,到处都洋溢着欢乐与祥和。

“跳火光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一名年长的村民感慨地说,“看着年轻人在火光中跳舞、欢笑,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在火光的映照下,赤山祖训“绳其祖武 光耀赤山”成为每一名赤山人的精神图腾。

李伟才解释说,“绳其祖武”意思是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寓意继承祖业。“光耀赤山”中的“光耀”有两层含义,一是祖辈的光荣业绩,福荫赤山后人;二是跳火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赤山再度兴盛。

观古鉴今,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大放异彩。守正即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赤山村每年坚持举行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保持其原汁原味,让万人共享文化盛宴。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赤山村都会举办“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资料图片

为了让这种文化自发得以延续,赤山村引入并定期举行特色车尾箱火光市集,为“火文化”精神赓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市集经营者、撒野部落车尾箱集市负责人黄德祥认为,赤山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跳火光能够吸引大量人流,集市的引入对赤山村和经营者来说是双赢之举。

在火光市集的烘托下,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更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已超越了仪式的局限,成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曹钟兴、李紫玉、沈彦东、谭锦添、谢泽光、段永绍等一批文艺家、新乡贤自发驻村,进一步点燃了大家心中的“火文化”种子。

“村地堂,禾秆黄,正月十五跳火光;跳火光,乐安康,家家红火村兴旺……”在赤山漫步,《跳火光》童谣声声入耳。

火舞人心 文化自觉

如果说跳火光民俗活动是自发的民间习俗,那么初心学堂的创办则是赤山人对“火文化”自觉传承的生动例证。

五年来,李伟才坚守在赤山村教授书法,传播赤山精神,让这份古老的“火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伟才,这名土生土长的赤山人,对跳火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传承和弘扬跳火光民俗和“火文化”,他主动承担起了这份厚重的责任。

在赤山村创办初心学堂之际,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义教老师的队伍。这里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传播“火文化”的平台。在初心学堂,李伟才不仅教孩子们写字,还讲述跳火光的历史和仪式,加深孩子们对跳火光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李伟才动情地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跳火光民俗,让“火文化”在赤山村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继续传承下去。”

从最初的自发习俗,到如今的文化自觉,赤山人凭借智慧与汗水,将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李伟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赤山村民开始关注并参与到“火文化”的传承中,并将其内化于心,自觉体现在言行举止上。

村民李结娴每天都在精心照料园子,此前种下的各种蔬菜迎来了大丰收。“自己家园自己建,村里环境好了,村民的生活更快乐!”这个“四小园”的前身是李结娴闲置多年的旧房子。经过改造,杂乱破旧的民居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菜园。如此美丽的蝶变带动了不少村民主动扮靓自家庭院。

这正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为了让自觉成为习惯,实现乡村环境从“一时美”变成“长期美”,赤山村推广人居环境户评比、积分制等长效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建设“美丽庭院(阳台)”和“四小园”,培育选树“美丽庭院(阳台)”示范户,探索工作经验和做法,推动乡村绿化美化齐参与、共管护。

此外,赤山村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跳火光文化遗产,推出了“赤山跳火光”民俗文化品牌,包括赤山祖训、“赤山跳火光”品牌LOGO、童谣、IP形象公仔等,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份宝贵财富,并将其贯穿于乡村发展和村民的一行一言中。

“我们不能让这项文化遗产消失了。”赤山村党委书记陈惠燕是跳火光民俗传承的坚定支持者和“火文化”传播带头人。她深知,只有让更多人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于是,她带领村干部修复了村前的旧祠堂,打造了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等文化展馆,加大了对古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同时还制订了《赤山村人居环境自治公约》,仅用5天时间完成全村房前屋后环境的大清理,7天内拆除村中33处违建围墙。

如今,跳火光所蕴含的“火文化”已成为指导赤山村发展的精神引领,赤山村民也在这份文化自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光耀古村 人旺产兴

在“火文化”的照耀下,赤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将跳火光民俗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赤山特色的旅游品牌。”陈惠燕的话,道出了赤山村民共同的心声。

为此,赤山村开始着手规划乡村旅游项目,积极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新业态,融入生态观光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农旅业态,开发村落民宿、研学培训基地、农家乐、私房菜等微旅游市场。

漫步在赤山村,感受秋日慢时光。

醋意坊负责人孔雪琼最近正忙于赤山村新店的装修。孔雪琼独创的古法香米醋经过20多道工序,100天以上自然发酵,味道醇厚,醋香中带着粮食发酵后的酒味,深受食客喜爱。这次她选择在赤山村开店,立志将其打造成为赤山村文旅的一张亮眼名片。

今年,赤山村还入选了南海区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培育)基地(营地)名单,依托古村现有环境和资源,开拓美育实践、农耕文化体验、乡情教育三大主题课程,融入国画、古筝等国学经典,通过团队游戏和定向寻标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近距离了解赤山“跳火光”、醒狮、粤剧等传统文化。

目前,赤山村正积极探索发展人文经济,通过活化“跳火光”民俗活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项目化、公司化、市场化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治理难题,还能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增动力、添活力,让广大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除了发展文旅产业,制造业也是赤山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赤山经济社内,一座占地10亩的新建厂房引人注目,这是村民集资加银行贷款共计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的全新高标准厂房。佛山市南海轩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中标使用后,大力发展预制菜品类,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赤山经济社此前每年收入只有200多万元,人均分红4000多元。按以往的模式是出租土地获利,但租金低、租期长,对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长贡献不大。”陈惠燕介绍,村集体自筹资金建设厂房出租,收益可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赤山村党委逐户与村民沟通,算成本、讲道理、分析可行性。最终,超过九成的股东同意集资,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新厂房才得以顺利建成并投用。

如今,游客来到赤山村,不仅可以观赏到精彩的跳火光表演,还能参观古朴民居建筑、品尝乡村美食、体验农事活动。这些丰富的旅游项目,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带动了村中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火文化”的推动下,赤山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村民收入显著提高。他们用勤劳与智慧,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从曾经的“脏乱差”,到现在的“广东省古村落”“佛山市宜居村”“佛山市美丽文明建设示范村”,赤山村美了环境、鼓了腰包、好了村风。这一切,归功于民心的凝聚和提振,以及文化的浸润和联结。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赤山村的“火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志健 通讯员里宣

图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仇嘉辉、陈启邦、赵汝晴、刘勇斌、邓施恩 通讯员林丽纯、罗蔼彤

编辑 | 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