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行通济,何以“行”向文旅经济星辰大海?

“行”字很有意思,在中国文化里意涵丰富,既表示行为,也体现能力等。

佛山行通济,同样意蕴深厚,既是数百年来人们心意相通的桥梁纽带,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打造文旅支柱产业的强支撑。

行通济是一扇窗口。透过这一延续400多年的民俗活动,再观察近期的佛山文旅动态,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佛山正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奔赴文旅经济的星辰大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佛山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既要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共创共赢,让行通济等民俗IP成为城市响当当的名片,释放民俗文化的别样生产力,将“泼天流量”化为发展动能。

2月12日,国外友人参与行通济,感受佛山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庞伟杰摄

三化融合 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共创共进

民俗活动是推动城市破圈的重要载体。

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多美的风景;扶老携幼,祈求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多美的心愿。

这样的愿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行通济每年吸引数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次参与,去年吸引了超2亿流量关注。今年的活动,更是人潮汹涌,旺丁又旺财。

为接住这波大流量,今年行通济通过发布时尚潮品、文创品、推出优惠措施等,开展祖庙博物馆夜游、梁园夜游等活动,发挥“节日经济”乘数效应。

行通济IP,还可以更为年轻化、多元化、融合化。

如让这一传统民俗更为“年轻化”表达,并结合当今传播规律,用好网络达人、视频平台的大流量,让正能量与大流量的交响曲在全国形成共鸣。又比如将行通济民俗活动与佛山旅游项目更为紧密结合,串珠成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依托粤剧、功夫、龙舟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深度参与和体验。

城市营销 让民俗IP成为响当当名片

城市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经济指标的较量,而是综合实力的全面比拼。那些能够在经济、文化、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均衡发展的城市,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在激烈的招商引资、全国“摇人”大赛上胜出。

民俗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是塑造城市金名片,吸引投资和人才的好载体、好帮手。近年来,游神一路冲出福州走向全国,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涌入福州,让福州一跃成为春节顶流,成为游客最关注的“年味游”城市之一。

佛山行通济传统民俗活动,同样有着在全国乃至全球持续出圈的特质和优势。其一,这一民俗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当于拿到了爆火的“通行证”。其二,自2012年佛山传媒将公益慈善元素注入行通济中,传统民俗绽放时代光彩,是其向现代转型、塑造向上向善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佛山要突出比较优势。对行通济等民俗活动,可邀约民间艺人、行业专家、媒体机构、网络达人、市民游客,一起理一理家底,想一想怎么“行”前路,逐步畅通“文化深挖-体验重构-传播裂变-产业闭环”的完整链路,让民俗文化成为城市营销的超级杠杆。

文旅向上 将“泼天流量”化为发展动能

民俗学家仲富兰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民俗文化的元素与三者的关系如此密切,确实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现实力量,也是经济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一部分。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刚过去的春节,全国各地纷纷“上大分”、吹起“民俗风”。根据《2025春节旅游消费趋势报告》,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西北社火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以及簪花、扎染、剪纸、漆扇等手工技艺体验吸引众多游客的青睐,相应城市成为旅行热门之选,在文旅经济浪潮里分得一杯羹。

行通济,行出大流量,行出发展信心。

佛山明确提出“做旺文化旅游产业,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是基于对这一产业的深刻洞察:文旅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串联衣食住行游各方面,融合工农商文体各行业,既能创造“快乐GDP”,又能增添经济“火热劲”,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振消费经济、带动就业创业的金钥匙。

让民俗文化和“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产生更大的“化学效应”,包括行通济在内,佛山可进一步挖掘民俗活动的经济价值,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民俗文化产品市场化上继续发力,形成民俗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

在追求松弛感的旅游体验时代,佛山还可以一手抓城市“年轻化”建设,一手注重城市的“人格化”与“人文化”建设,让八方来客尽享人间烟火、感受诗与远方。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征鹏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