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三包”,看似管的是方寸之地,实则承载着党群同心的厚重力量。
近年来,南海区桂城街道通过开展智慧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不断提高责任人自觉履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的意识,营造出更加干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今年3月,桂城街道将“门前三包”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全面调动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千亿镇街”的底气,不仅来自经济数据,更源于房前屋后那些被细心守护的文明微光。如今,“门前三包是自家事”已经成为桂城人的共识,这项始于环境卫生的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市容管理,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机制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智慧转型
“门前三包”责任制,是指商业体、店铺、工地、学校、医院等责任主体要做好门前范围内的“包绿化保障、包环卫保洁,包市容秩序”。
今年3月,桂城将“门前三包”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成立工作专班,同时深化落实责任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桂城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常务副队长袁星梦介绍,为做好“门前三包”工作,专班致力于建立“四个一”机制。具体来看,首先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会商、快速处置机制,打通与各社区,以及应急管理、消防等各相关单位的沟通渠道,携手解决相关问题。其次是建立一条示范路或一个示范片区。此外,专班每季度还会至少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和专题宣传。
统计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专班推广宣讲、科学引导桂城辖区内175条市政道路的商铺、住宅小区及大型商业体等共计1.3万户责任主体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工作,通过巡查上报“门前三包”二维码系统发现问题近1300宗,已办结超1100宗。
社区实践:“创熟”力量激活基层文明末梢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桂城一批社区脱颖而出,为开展“门前三包”整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江滨社区党委委员廖海强介绍,江滨社区是城市社区,这里没有现代化楼盘,占比高达90%的自建房,组成了上千条大大小小的街巷,且出租屋密集,外来人口较多。
2019年,一支10人的“巷长”队伍诞生,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熟人”的形式,引导居民关注并主动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依托“巷长”队伍,社区在每月的前三个周二分别开展“巷长接待日”“巷长巡查日”和“巷长联席会议”,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和跟踪整治。多年来,这股创熟力量已经成为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
如今,除了“巷长”外,江滨社区还积极发动党员、自治小组、出租屋楼长、网格员等,组成“门前三包”文明巡访常态化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劝导和清洁活动,推动居民责任意识不断提升。
在北约社区,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已经成为居民心中牢记的责任。北约社区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明确居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通过‘红黑榜’进行奖惩,激励居民积极参与。”通过“日常巡查+群众监督”强化动态监管,社区已将“门前三包”的成效纳入村规民约。
北约社区,街道干净整洁。
文翰社区则利用“花开文翰”巾帼志愿服务队,保障人居环境的同时让居民了解“门前三包”的内涵和意义;平东社区聚焦玉器街、昆岗夜市等人流量高度密集、治理工作极具难度的现实特点,积极探索出一条“多方联动、规范管理、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科学治理路径。
创造成果、享受成果的过程,更让居民有了别样的“成就感”。“我们都坚持好几年了,门口干净卫生了,顾客看到也舒服。”北约社区一店铺负责人欧阳女士笑着说。
事实上,环境的提升不是终点,居民观念的转变更让人欣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门前三包”看似小事,实质关乎城市品质,成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袁星梦介绍,接下来桂城将深度推进“四个一”机制,按批次对各个社区展开深入培训,督促各大社区尽快打造出示范路、示范片区,常态化开展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让“门前三包是自家事”的理念深入人心。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宁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