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佛山粤剧院灯火如织,映照着一场跨越山海的相聚。
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携手中国舞动青春艺术团与佛山本地艺术团,以舞为语,以歌为桥,在“跨越山海 共向未来”的主题下,共同为世界呈上一场视听盛宴。
五百余位表演者与观众,在这一夜被艺术连结,让心跳共振,让文化交融。
中外全体演员正在演绎《欢乐颂》。
幕启之前,心桥初架
傍晚五点半,暖黄色的灯光已为佛山粤剧院披上迎宾的霓裳。
距开幕尚有两个小时,场外的非遗市集早已人头攒动,佛山木版年画、彩灯、剪纸等匠心之作,吸引嘉宾们驻足细赏,甚至亲手体验,提前浸润于岭南风韵之中。
与此同时,后台则是一片充满暖意的喧嚣。这里,艺术的共鸣早已抢先一步,漫过了语言的藩篱。
塞尔维亚科洛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俯下身,与佛山南海西樵民乐小学的舞狮小演员视线齐平,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轻声问候:“你,几岁?”“8岁!”童音清脆落下的刹那,一个大拇指已高高竖起,笑容在两人眼底交汇流转。
另一边,埃及亚历山大胡里亚民间艺术团的成员们身着传统华服,正与中国学生并肩合影。两种肤色的笑脸在镜头中定格,无需言语,默契自成。
采访间隙,南非旅行者艺术团团长佘诗曼·西邦吉勒·莫纳伦兴致勃发,拉起记者的手,踩着无形的鼓点即兴教学,让采访区瞬间化为欢乐的舞蹈课堂。
“跨越山海,艺术节让我们真正走进彼此,”她眼中闪着光,“排练时,各国朋友自然加入我们的舞蹈,那种即兴的交融,美好得令人难忘。”
开幕前的紧张、期待与好奇,在后台交织成一股温暖的潜流。艺术,在登台之前,已悄然于心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华光之下,美美与共
晚上7时30分,舞台大幕拉开,灯光洒落瞬间,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
开场节目《风起岭南》以粤剧名段《琼花焕彩》悠扬唱腔为引,醒狮凌空跃起,水袖轻扬与雄狮腾跃相映生辉。刚与柔、声与形在空间中交织,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顷刻迸发,点燃全场热情,也向世界展示佛山的热情与开放。
来自菲律宾罗布克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用清澈纯净的天籁之音,唱响《命运与共》。歌声抚慰人心,传递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温暖力量。
随后,一曲中文演唱的《茉莉花》悠然响起,熟悉的旋律乘着跨国童声,如清风拂面,带来了跨越山海的问候,更引发了全场观众的深切共鸣。
舞蹈《桥》则以身体为语,光影为墨,勾勒出连接人心的无形之桥。舞者们在涟漪般的光影中舒展流动,演绎着中华儿女血脉相通、心意相连的深沉情感。
《功夫佛山》一出场,拳风乍起,气势如虹。咏春、洪拳等招式在非遗传承人与少年武者手中刚柔并蓄、收放有度,不仅展现“武术之城”的硬核底蕴,更传递出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塞尔维亚的科洛舞团身着绣花民族盛装,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舒马迪亚舞蹈》;毛里求斯塞卡歌舞团则用《快乐旋转》的热情节拍,让全场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不同文化在此对话、碰撞、共鸣,交织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声。
余音未了,山海相逢
当演出步入尾声,所有演员重返舞台,将今夜的热烈推向最高潮。
他们手牵手,不分国籍、不分肤色,齐声高唱《欢乐颂》。
西班牙舞者即兴挥起绯红裙摆,中国舞者水袖轻扬如云,菲律宾的孩子们随着节拍雀跃摇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典旋律如一道跨越山河的彩虹,将每颗心紧密相连。
台下,陈村镇文学会会长邓永娟随着节奏舞动手臂:“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所有人都被节奏带动了,艺术真的没有国界,人心是相通的。”
音乐推向高潮,全场观众自发起立,掌声如潮,愈来愈齐,愈来愈响。这一刻,艺术的感染力超越了语言与形式,成为人类最本真、最直接的对话。
“我看过很多演出,但今晚很特别,”90后的观众陈晓冬散场后感慨,“你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温暖的连接感,每个人的表情都是真实的感动。”
夜色渐深,演出落幕,但观演厅的温度未散。观众流连不去,演员在台上相拥合影。
今夜,佛山不见山海,山海却皆在此相遇。
明夜,这些艺术团还将加入佛山秋色巡游的队伍,让异国风情与岭南古韵在灯火交织中,完成又一次“山海相逢”的生动叙事。
那将是另一场没有距离的欢宴。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陆佩兰
图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黎锦健、周春、陆佩兰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