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理论周刊 | 用好水资源 写好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守护好广东的一草一木、万水千山,让这片祖祖辈辈、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热土福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佛山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也将“全面书写佛山绿韵水乡新篇章”作为九项重点工作之一。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河涌交错、水网密布,加上西坑、东风等水库以及一些人工湖泊,形成水体源流清晰、肌理灵动、联网成片的总体格局。历史上,佛山先民通过围河筑堤、挖塘蓄水、引渠灌溉,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活美好场景。同时,众多的河道为水上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有力推动了佛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和人们对船运的依赖,也孕育了水乡特有的龙舟文化。

当下,用好水资源,激活佛山水乡文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秀水长清”目标的佛山担当,是疫情之下拉动本地休闲旅游消费的有力抓手,是佛山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站在新起点上,佛山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书写好绿韵水乡新篇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全市全域统筹,将五区水资源“连起来”。佛山五区的水体联网成片,因此开发与活化水资源也要在全市层面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今年3月,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佛山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从饮用水安全、水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等角度作出了规划。顺德区也依托全区近1000条的大小河涌以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优势,提出“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打造岭南水乡的顺德示范”。接下来,建议从全市层面立足水乡建设与开发进行调研,摸清家底,了解全市各类水体的基本特征数据,对标省内外水乡建设先进经验,结合各区基础情况,制定全市全域水资源总体活化利用方案,适时申报水乡相关示范项目,形成全市“人人参与水乡建设、人人共享水乡成果”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让各形态水体“绿起来”。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坚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河长制,编制水污染事件应急方案,深化河道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加强企业排污监管,建立与接入水资源监控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排污情况,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开展打击废水偷排直排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减少污染入河入湖。健全排水管网(含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开展污水资源化处理,实现达标水质多级利用。建立水污染防治专门队伍,完善跨区域水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监督。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守护碧水绿韵家园。

三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让水乡文化特质“活起来”。水资源除了具有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调节生态的自然功能,还在城乡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功能。在人们心目中,水是灵动的、包容的、温润的,人们喜欢临水而居,许多城市常常沿河而建。因此,佛山要注重沿河街道建筑的搭配与修复,如修复驿站、码头,并兴建改造一些水乡主题民宿与露营场所,使之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学生研学首选地。可常态化开展亲水民俗活动或展示活动,既体现岭南味,又融入水乡情。鼓励创作主题文艺作品与影视作品,讲好岭南水乡故事,并广泛对外传播,塑造佛山水乡品牌,将水资源转化为吸引人才、吸引投资的城市软实力。

文丨蒋尊国(作者工作单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见习编辑丨冼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