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南海第三次举办大城工匠命名大会,让工匠精神成为城市价值标签

9月27日,新华社以“精益求精 勇于创新”为题评述工匠精神,呼吁在时代发展中培育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的过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9月28日,南粤大地上,佛山市南海区召开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用最高礼遇向匠心甄选的30名大城工匠致敬,发出了“传承红色品质 铸造南海匠心”的最强音,为全国弘扬工匠精神提供鲜活经验。

南海区召开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用最高礼遇向30名大城工匠致敬。/佛山日报记者周传勇摄

工匠的数量直接决定一个区域发展的后劲。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中,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精神始终都是品质与创新的强有力保障。早在2017年,南海区在全国首发《举匠令》,提出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城工匠命名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第三届,共计90名大城工匠脱颖而出。

于国是重器、于家是栋梁、于人是楷模——这是新时代工匠的集体画像。工匠精神正逐渐成为南海城市价值标签,并且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让红色教育深植在举匠、崇匠、育匠、学匠的路径上。

命名大会上,“新时代南海讲堂之匠心课堂”项目正式启动,接下来将以1个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286个实践站为主要阵地,以南海区各级工匠为核心主体,宣讲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扫一扫,了解更多资讯

凸显强烈创新意识

命名大会上,30名新晋南海大城工匠分批亮相。他们来自南海各个区域、各行各业,从40后到90后,从基层技术人员到高级管理者,无一不代表着企业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卓绝的成绩。

仔细了解工匠背后的故事,会发现他们守望着同一座精神灯塔——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比如,王晗十余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开创国际首个近场直写微纳米三维打印设备,打破国外对高端微纳米增材制造整备技术的垄断;在环保行业深耕20年的朱斌,带领企业勇攀环保大数据高峰,屡获国家级、省级表彰;任泳谊用科技为政务赋能,将全国首创的自助办税服务及行政自助服务推广至159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0后大城工匠首次亮相,有2人获命名,他们代表着新行业、新技术的鲜活力量。女性工匠人数也显著提升,是2019年的4倍,女性正成长为南海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的重要成员。此外,本届大城工匠技术技能愈发精进,凸显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中有26人曾获市级以上奖项,更有工匠申请专利数多达212件。

南海大城工匠何华先上线大城工匠5G直播间。/佛山日报记者周传勇摄

“很开心获得这样的认可。对我来说,‘南海大城工匠’的称号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陈艳珊说,她希望可以在企业带动起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推动行业发展。

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今年南海大城工匠活动形式逐渐丰富,如结合新时代南海讲堂之匠心课堂、南海大城工匠5G直播间等,全方位打造工匠精神宣传平台,以及工匠文化、匠心产品展示平台。

昨日,在南海大城工匠5G直播间,广东新怡内衣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黄嘉敏向观众介绍了企业的品牌特色、内衣产品理念的更新过程等,现场氛围轻松愉悦。“这种方式非常新颖,我们可以直接面向观众传达设计理念。”黄嘉敏说,5G直播间给她带来难忘的体验,希望以这种方式,让企业产品收获更多认可。

作为南海育匠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南海讲堂之匠心课堂”项目于昨日正式启动,接下来将以1个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286个实践站为主要阵地,以南海区各级工匠为核心主体,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园区企业、大中小及职业学校和社区,深化举匠、崇匠、育匠、学匠的特色“匠心文化”,让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南海区播种、开花、结果。

演绎匠心传承动人篇章

南海区自2017年起在全国率先发布《举匠令》,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举办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三年共命名90名大城工匠。

以城市之名高规格礼遇工匠,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匠尊匠的氛围,为大城工匠带来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行业乃至整个城市招才育才留才的环境带来全方位改变,以大城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也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这90名大城工匠来自7个镇街,遍布各行各业。影响和带动的故事在工匠的讲述中显得格外动人。

刚刚获得南海大城工匠命名的佛山市中峪智能增材制造加速器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郑进辉说,中峪智能和中南机械有限公司同在一个园区。“我们常常听说中南机械南海大城工匠——胡建武的工匠故事,也在与他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在心里播下了成为大城工匠的种子。”郑进辉说,中峪智能与很多中职院校开展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今后他将进一步参与到师徒制的建设中,为南海培养更多技术人才,传播延续工匠精神。

依托大城工匠命名活动,南海在举匠的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建立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培育更多能工巧匠。从2017年至今,南海已经有49家企业建立大城工匠工作室。4年来,这些工作室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超4000人,获得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成果2500余项,企业投入科研经费超35亿元,很多大国工程的装配设计、打破国外垄断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均诞生于此。

“有了大城工匠工作室,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逐渐辐射到整个公司,形成了一种创新氛围。”广东吉熙安电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龙莉英说,从2017年3月成立“龙莉英大城工匠工作室”至今,还有2名成员也成为南海大城工匠,共申请专利14项,获授权专利12项。

侯琦就是今年获得命名的“龙莉英大城工匠工作室”成员。昨日,吉熙安技术部工程师王萍萍来到现场为他加油打气。“工作室的成员接连获命名为南海大城工匠,对我而言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我将以此为目标,在技术研发的路上继续深耕。”王萍萍说。

照耀南海奋进之路

育匠、学匠,代表着工匠精神的代代传承。南海人善于创造、精于制造,工匠文化早已融入其精神谱系,千百年来,正是凭借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锻造出南海制造的品质和美誉,雕琢出南海城市的精致与活力。

近年来,南海以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培育氢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南海民营企业迈入10万大关,拥有109家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还拥有上百个省名牌产品、数十个全国驰名商标、多家国家和省质量奖企业,他们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对工匠的培育提出了更急切的需求。

立足未来,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建设提速,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城市竞争的挑战,南海亟须通过激发工匠精神赓续往日荣光,为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深佛“1小时经济圈”建设、“双区”建设贡献区域力量。

“南海过去的辉煌,凝聚着世代匠心的卓越追求;南海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演绎匠心传承的动人篇章。”南海区委副书记伍志强表示,当前,南海正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挺进。新的征程上,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南海大地上熠熠生辉,不断续写南海制造新荣光。

从青睐制造业,到一二三产齐头并进;从注重传统优势产业,到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从传承百年非遗,到多个产业集群并驾齐驱;从先行政府扶持,到优化营商环境全天候响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海人,勇立时代潮头,擎起佛山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大旗。

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将成为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新起点,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南海蔚然成风,成为南海一流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助力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南海制造品牌,以匠心匠品谱写南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工匠花絮

红色品质

三上井冈山汲取前进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在工匠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命名大会上,南海大城工匠、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斌讲述了他“三上井冈山”的故事,令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朱斌说,他1996年参加工作并入党,2001年创办柯内特,以代销环保产品为主。他曾多次遇到困惑,是党的精神指引他找到方向。从2009年起,他带领团队“三上井冈山”,每五年在井冈山上举行一次团建,并在井冈山上做过去五年的战略总结和未来五年的战略发布。“井冈山精神”已经成为柯内特的核心价值观,未来他们还会把这个传统坚持下去,不断从红色品质中汲取前进动力。

奋斗精神

数字背后的匠心

我的技术应用在核电站,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66亿公斤,相当于全佛山市家用轿车一年的碳排量;在中国,1/4的城市都在使用我研发的智能税务、政务系统;我已经培训超过1000名农村女性从事南粤家政,她们一年的总收入超过1.2亿元;8年来,我维修过的公交车超过13000辆,始终保持零事故;我调试的汽车模具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相当于一个人的头发丝;地球人吃的鲈鱼,有1/3来自何氏水产;我们公司生产的高纯六氟乙烷纯度比行业高出0.00995%,这不足0.01%的差距就像苏炳添在亚洲一骑绝尘的实力;我来自建筑世家,在新时代应用数字化为4500万平方米的工程贴上“品质标签”,相当于46个千灯湖;我们研发生产的中药产品,平均每天发往全世界各地超过2000万袋;我们每天有50万个家具零部件发往全国千家万户……

命名大会上,大城工匠们用不同的数字介绍他们的工作成绩,生动演绎了初心在尺寸、咫尺见匠心,令人肃然起敬。

育匠实践

大城工匠工作室传承匠心

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设置工匠互动环节,“小崔跑南海”栏目组和8组工匠代表一起,从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穿越”到大会现场。

这8组工匠分别来自华特气体、九江酒厂、新怡内衣、一汽大众、一方制药、坚美铝材、柯内特、吉熙安电缆。这些企业的大城工匠工作室开枝散叶,今年共孕育出8名第三届南海大城工匠。

现场,“小崔跑南海”栏目主持人、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和工匠一起登上舞台,讲述大城工匠工作室的故事。从他们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大城工匠工作室已成为南海工匠精神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匠艺、匠心的传承载体,是高质量技能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

工匠互动环节,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和与会人员交流走访大城工匠工作室的感受。/主办方供图

南海听潮

在党的精神谱系中找到南海匠心定位

文/谢晓云

高规格的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再一次举行,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品质 铸造南海匠心”。毫无疑问,南海匠心既是专注之心、创新之心、奋斗之心,更是红色之心。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需要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找到南海的匠心定位,并进一步学思悟行,让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工匠精神是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1921年8月,中共广东支部成立,王寒烬、梁复燃、郭植生成为南海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理发工人、建筑工人、制饼工人、织造工人、描联工人、西竹工人等一批批匠人受到启发而觉醒,开始通过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充分说明,南海的工匠基因与红色基因相融合。

破坏旧世界需要工匠,建设新世界同样需要工匠。改革开放后,南海的工匠们迎来大展宏图的时期。“丹灶五金之父”徐才是南海第一个“万元户”,也是报道记载的国内第一个工匠身份的万元户。他吃百家饭长大,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成长为省城的高级技工,又在改革开放初期毅然回乡帮助大队搞起小五金作坊,以一己之力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回顾过去,工匠精神可以在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找到定位。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大城工匠的写照;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与工匠精神的导向相吻合。

展望未来,基于党的精神谱系再次审视工匠精神,其意义将得到进一步升华。当前,一些研究将工匠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思想层面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层面为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层面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即国家民族层面,就是崇尚正义、智慧品质。工匠精神在这个层面彰显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满足这四个层面,南海大城工匠就有了时代价值。

甄选大城工匠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一项举措。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工匠在红色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中找到干事创业的方向。例如,柯内特的朱斌,在迷茫困境中学习井冈山精神,每五年就会带领团队登上井冈山,并在井冈山上发布企业的五年规划;金赋科技的任泳谊,逐字逐句阅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了自己开拓政务系统业务的决心。很多南海民营企业积极建立非公党支部,全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升华、干劲更足。

我们有理由相信,传承红色品质、保持奋斗姿态的南海大城工匠,可以成为奔腾于伟大时代的千里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者为南海区委委员、佛山党史专家库专家、南海讲师团副团长,佛山日报记者毛蕾、李宁整理)

媒体观察

工匠身负大才 南海大有舞台

文/佛山日报记者邓磊

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9月28日,南海区举行大城工匠命名大会,30名新时代匠人获得全城最高规格礼遇,再次掀起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热潮,也为英雄与时势之争给出自己的答案:在南海这片热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英雄与时势从来都是相互造就、互相成就。

与往年不同,这次南海大城工匠评选范围首次扩大到一二三产业。30名新时代匠人,从40后到90后,从一线工人到研发中坚再到高级管理者,不仅有力宣示南海产业底蕴之深、人才积累之广,还深刻昭示了工匠精神在南海大地薪火传承、接力奋进。

城市和人最佳的相融方式,就是共同成长,美美与共。正是许许多多以大城工匠为代表的城市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才造就南海今日领跑者的江湖地位;正是南海一次次勇立潮头,才创造了更加绚烂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一大批赓续绵绵的大城工匠,如洪流,如种子,汇聚成磅礴的生力军,推动南海走过一道又一道沟,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奔跑在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军方阵,成就品质南海、活力南海、幸福南海的美名。他们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是激荡新时代的澎湃力量。

这些匠人,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经历不同,却都在南海留下了不凡的人生轨迹,创造了无愧于这方热土的傲人业绩。他们的奋斗故事,是对南海最深情的告白:在这里,只要胸怀理想,奋斗不止,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可能、发展的机会,正是城市最大的魅力所在。放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因为它们创造出无数化平凡为不凡的可能,让城市充满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才能持续上演凤栖梧桐的传奇,才能成为引领中国城市群一路向前的标杆。

这是南海和标杆的共通之处,也是南海的可贵之处——工匠身负大才,南海大有舞台。

南海有这样的土壤。穿过历史的长河,铁路之父詹天佑、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等大国工匠,从南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无数能工巧匠缔造出南海制造行销全球的辉煌,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南海更有这样的可能。走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等重大机遇潮头,南海正在迎来新一轮爆发的窗口期。从全域打造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到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未来的南海,还有广阔舞台,就等你来。

聚天下能工而育之,聚天下巧匠而用之。让能工巧匠竞相策马奔腾,让品质之光永远照耀前行之路,南海一定能,南海一定行!

策划/佛山日报记者刘海波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毛蕾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吴蓉、李宁、黎俏婷、崔艺文、刘浩斌、周传勇 通讯员南宣

编辑 | 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