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动工匠文化大放光彩,而在2022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弘扬工匠文化。
一脉相承的工匠文化对今天的佛山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传统文化的回潮,是让工匠文化成为佛山文化符号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佛山产业、城市品质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对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建议,要让深植于佛山的工匠文化成为佛山工业文明的灯塔,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专家简介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论系主任,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美学,现当代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与相关文化产业。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8年获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工商业繁荣孕育独特的佛山工匠文化
过硬的产品和好口碑是佛山形成工匠文化的前置条件。
《理论周刊》: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历史上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对于工匠文化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影响?
陈岸瑛: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一部分。工匠精神主要指工匠的职业伦理、行为准则,例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而工匠文化的范围更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工匠群体会形成不同的工匠文化,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工匠精神内核是接近的。秉持工匠精神意味着追求卓越,意味着不断提升技艺,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智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最终由技入道,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师。
从历史渊源来讲,佛山成为天下闻名的工商业城镇是在明清时期。当时佛山的支柱产业是冶金铸造、纺织和陶瓷,并且周边簇拥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明中叶以后,佛山工商业日趋繁荣,百业兴旺,人口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明晚期水运改道,佛山涌崛起后,佛山镇更是聚天下之食货,外来商户云集。明清易代、藩王之乱和清初海禁给广佛地区的民生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直至1684年废“迁海令”后,岭南经济复苏,清政府指定佛山为全广东生铁冶炼地,佛山的工商业在雍乾时期再度兴盛,一度在规模上超过了广州。
鸦片战争后,佛山手工业虽然受到洋货的冲击,却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变通求存,甚至还发展出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近代工业,一部分原因在于佛山的近代制造业继续延续了传统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这也让佛山传统手工业和近代工业的繁荣得以一直延续到日寇入侵前。长期的工商业繁荣,孕育了佛山特有的市民文化,而工匠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佛山工匠靠的是质量过硬的产品说话,并通过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贸活动行销海内外,获得了很高的信誉和知名度。有了过硬的产品和好口碑,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拥有佛山特质的工匠文化。
佛山工匠文化有着强烈的城市气息
佛山的手工艺人、现代产业工人以及企业家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踏实肯干、诚实可靠,这源于他们身上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彰显着佛山工匠文化的特质。
《理论周刊》:结合佛山的历史,您认为佛山工匠文化有哪些独有的特质?
陈岸瑛:在传统社会中,城镇的形成主要基于政治和军事因素,而佛山从村落发展为城镇,却是基于工商业的自然发展。广东多数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农副业形式在乡村发展,而佛山的手工业却聚集在城镇。因此,佛山的工匠文化有着强烈的城市气息。
佛山成为城镇之际,尚未设立府衙,有些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工商业城市自治。这种自治性深深融入了佛山的城市基因中。佛山的行会、商会发达,形成了很强的行业自律。在佛山,雇工群体形成的“西家”具有与“东家”平等的议价权,这一点在中国其他手工业城市很少见。佛山祖庙和行会商会一起发挥着议事、议政的功能,自然而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中心。祖庙和北帝之于佛山,类似于帕台农神庙和雅典娜女神之于雅典。比如,大明正统十四年,黄萧养寇佛山而被击退,地方民众普遍相信是得到了北帝护佑,所以通过地方官奏报景泰帝而获封典,使祖庙从民祀上升为官祀。北帝是否真的显灵没人知道,但祖庙的精神凝聚力却无可置疑。
有清一代,佛山人始终英勇不屈地与满清统治者做斗争,天地会、红巾军的中坚力量多是手艺人,其中也不乏会武功的梨园子弟和舞狮人。佛山的武勇精神实际上是城市工商业自治精神的一种体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佛山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那些带有现代因素的传统工商业精神永远存留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融进了佛山工匠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当代佛山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今日之佛山依然以制造业为骨干,与这种历史传统与文化传承不无关系。佛山的手工艺人、现代产业工人以及企业家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踏实肯干、诚实可靠,这源于他们身上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彰显着佛山工匠文化的特质。
《理论周刊》:岭南心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湛若水,以及晚清的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中都有着明显的“经世致用”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对于佛山工匠文化特质的形成有没有影响?
陈岸瑛: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明清工商业繁荣在精英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反映,但在近代化之前,这种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并不占主流。但是理学家、心学家热衷于兴办书院,对发展地方文教事业功不可没。湛若水对佛山的文教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无论在什么时代,教书育人、以文化人,都是有重要的影响。
以工匠文化塑造城市品牌
对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是对工匠文化的活态传承。
《理论周刊》:今天我们传承、弘扬工匠文化有何意义?对于佛山而言,如何传承好、弘扬好工匠文化?
陈岸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既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也离不开有品质的文化。而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并将其融入当代生活是发展高品质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与同质化的现代都市流行文化不同,传统文化是有根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深层,影响更持久。今天,对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是对工匠文化的活态传承,因此也得到佛山广大民众认同和喜爱。这些文化遗存使佛山成为一座有灵魂、有内涵、有特色的城市。佛山的历史街区重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值得称羡之处,就在于这些保护和重建工作首先不是针对游客而是针对本地人的。此外,佛山有众多节庆和民俗活动,民众参与度高,身在其中能体验到民众发自心底的欢喜。走在佛山的街头巷尾,你能感受到一股质朴而又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水乳交融、并行不悖,这些都使佛山成为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市。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要传承好、弘扬好工匠文化,应该突破思想和观念的局限性,重溯本土文化传统,以多元、开放的心态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如今,传统手工艺已经不再属于制造业,而属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此而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首先是感悟古今辉映的文化之美。新时代的手工艺者、制造业从业者应该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文化,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升,通过向历史学习、与先辈对话,使材料、工艺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工匠们应该拓宽眼界,加强交流碰撞,不断反思和研究,力求突破当下的局限性,才能创造出新的高峰,因为一味重复过去的风格样式,其实也是传统衰落的体现。
当下,以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造一丝不苟、对产品追求极致、对产业专注坚持等为特征的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城市的重视。佛山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工匠文化传统,并以制造业闻名于世的城市,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应该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厚植工匠精神,不断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也需不断扩展思路,大力倡导工匠文化,以工匠文化塑造各行各业,打造佛山的城市品牌。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林润栋
文/佛山日报记者束维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