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窦随云烟去 契纸话当年

庆洲古窦的故事,要从一张泛黄的地契说起。

在高明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区伟健抖落层层灰尘,翻出一张自发现后就鲜有人翻阅的契纸。对他人而言,这或许是一文不值的“废纸”,对区伟健而言却是至宝。

三十岁出头的区伟健通过这张泛黄的地契打开“时间之窗”,追溯庆洲古窦在这片土地上的变迁史。

庆洲村位于荷城街道中西部,几百年来由庆洲古窦灌排。/冯永聪摄

泛黄契约说历史

十多年前,高明区荷城街道庆洲村村民收拾自家旧房时,意外在墙体内发现了上百张藏在包裹中的契约,有田契、屋契、山契、塘契、典契、业户收单等类别,记录了庆洲村清代与民国时期民众的生活。

几经辗转,如今这些契约资料被借去了高明区档案馆,区伟健的工作就是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录入和修复。其间,区伟健发现了唯一记录当地村民为修整庆洲窦门,对土地进行买卖的地契。

地契长49厘米、宽45厘米,纸张轻盈单薄,表面泛黄,字迹大体可见。这张记录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契纸,字迹规范、整洁、秀气,让人啧啧称赞。契约载明了土地面积、坐落地点、价钱以及买卖条件,由当事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签名的这位族绅区英选,为庆洲村区氏第九世,是我的直系上七代祖先。”区伟健指着签名区域的一处笔迹说。

仔细端看,地契内容大致如下:今因三围修整窦门基址……众议将此田卖与区志回掌管,当面言定,时值田价银肆拾……(此处破损缺字)契田银,两相交讫,此系明买明卖,不是债拆等情,如有不明系……,与买主无干,今人用信立契为照。

通过地契内容,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场景:意气风发的书生站在八仙桌旁,在一帮村民的簇拥下,挽起袖子端起毛笔,有板有眼地挥笔洒墨。随后买卖双方、族绅签字画押。末了,村民请上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见证,让书生一字一句读出地契内容,在关键字眼处,书生还特意拉长语音以示强调……

历经岁月侵蚀,这张关于庆洲古窦的契约早已纸片泛黄、字迹斑驳,但透过历史云烟,当年的庆洲村情民生跃然纸上。

记录庆洲村民修整窦门的地契。 /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再觅古窦无影踪

办公室里,区伟健打开电脑,一张摄于2020年的庆洲古窦航拍旧图映入眼帘。图片中的庆洲古窦以红砂岩石筑砌,窦门呈方形,为坤甸木制成,窦口外“八”字形撇开。

庆洲古窦修建于明清之际,为旧属泰和围内十四窦穴之一,庆洲村水道经该窦通达仓步水(今沧江河),旱涝时保障一乡。“20世纪中叶重修时,用原材料重新改建成图片中的样子。”区伟健说。

记者等一行人按图索骥,从高明区档案馆出发,经X499县道,绕过几条弯弯曲曲的村路,在沧江河北堤的一片工地上,找到了庆洲古窦。但眼前的古窦早已被黄土填没,寻不见踪迹。

记者询问当地父老、求证水利部门后得知,因高明荷城街道下泰和电排站拆除重建工程,庆洲古窦已被填埋。

站在堤上,区伟健难掩遗憾地向记者描述那一段连片河涌穿古窦的荣光:“庆洲段河涌至窦口,总长大约5公里,为上游村庄河涌流往下游的必经之地。”上游河水自北而南,流经榴村、石潭村、赤坎村、王臣村、长仍村、岗头村、平江村、伴月洲村、庆洲村,至庆洲窦出仓步水,全长约10公里。

清宣统《高要县志·水利》记载:泰和围,在县城东南隔江八十九里,东北接罗秀围,西北界北港水,南抵高明仓步水,东北为南蓬山,绕官棠水,周九千五百三十二丈。窦十四:曰西窦、曰留村、曰石潭,水俱出北港水(今西安河);曰庆州、曰墨编、曰石演、曰古孟、曰河江,水俱出仓步水(今沧江河)……

历史上,周边百姓求雨、求财、求子、婚丧嫁娶,多少日常礼俗都或多或少是在庆洲古窦的见证下进行。每年端午庆洲龙舟出海(当地人习惯称沧江河为“海”)时,也绕不过庆洲古窦。那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循着龙船声赶来,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观赏一场属于这片土地的节日盛景。

区伟健翻出泛黄地契,介绍庆洲古窦的历史。/佛山日报记者洪海摄

智慧治水永流芳

沧江河北堤上,水流从下泰和电排站旧站的水利排水口倾泻而出,排山倒海般翻滚而起,掀起层层涌浪,形成一派碧波粼粼、水声潺潺的人工水景,蔚为大观。这座曾是当年广东省最大的机械排灌站,浓缩了一代又一代高明人治水的辛勤身影。

摊开地图可见,高明处在西江西岸,一条沧江河由西至东蜿蜒流入西江。元朝开建十三围以来,江水受到了约束,但彼时的土堤泥坝难以抵御较大洪水的冲击,勤劳勇敢的高明人民与洪水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息过。

近代以来,庆洲村一直备受水患之苦,史料中不乏“庆洲村受洪涝影响,房屋被淹,农作物失收”的记载。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位于荷城街道沧江北堤的下泰和电排站工程投入运行,为当时高明6个乡3.5万多亩农田解除了渍水为害的威胁,庆洲村也因此受益。

2020年,下泰和电排站拆除重建工程启动,设计排涝流量为27立方米/秒,当地水利部门安装3台1600ZLQ-6型全调节立式轴流泵,总装机容量2700千瓦,引入了更加现代化的技术管理和运行,使电排站防洪能力得到增强。

摄于2020年的庆洲古窦。/冯永聪摄

记者了解到,当地水利部门在此次重建工程达标加固的过程中,考虑到庆洲古窦存在一定的险患且排灌功能已衰退,遂将其填埋。因此,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庆洲古窦就此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古窦已随云烟去,此景只能成追忆。”区伟健试图从一张又一张图纸中找到线索,把与庆洲古窦有关的故事一点一点拼出来,拼出庆洲古窦与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其中,我们很难看到什么浩浩荡荡的大事件,更多的似乎是普通人生活里的日常片段,但这些片段依旧荡气回肠般地出现在一张张图纸、一块块碑刻、一个个古窦上,时刻提醒我们,这片土地上曾有过的热血与汗水。

文丨佛山日报记者吴海泉 (高明区档案馆、高明区地方志办公室对本文亦有帮助)

编辑丨周师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