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招生季,不少幼儿园大班家长都会为幼小衔接问题发愁。有人说,幼小衔接最大的困难不是孩子的学习跟不上,而是孩子的生活习惯跟不上。的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小衔接的第一关,也是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本期教育大家谈,佛山日报记者邀请到顺德区英华学校资深小学班主任陈丹妮老师前来支招。
嘉宾简介
陈丹妮,佛山市顺德区英华学校三、四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班主任,曾获镇、校“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奖项。

陈丹妮
任教小学多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语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其实,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更能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难关,从容应对人生中的每一次转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渡过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因此,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否则会给小学生活造成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2022年9月,佛山市英华学校一年级学生举行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开笔礼活动。/学校供图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常出现哪些问题,及其对应起来要养成的习惯,以此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一、容易丢三落四——收拾整理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容易丢三落四。书本、作业、文具等经常找不到,忘带作业回家,或者东西落家里的现象比比皆是,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其实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
家长在生活中可以借助《弟子规》中的“物用毕,还原处”等简短而又朗朗上口的句子来培养孩子收拾整理的习惯,并不断提醒和强化他们收拾整理的能力;在他们做好后对他们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要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好示范。
我们还要看到,收拾整理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建议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摆放碗筷、餐后整理餐桌、洗碗、扫地、扔垃圾等,并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方法。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分工做好家务劳动,这样就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带头作用,孩子也更愿意参与到劳动中去。
二、课堂专注力差——认真专注的习惯
一年级小朋友课堂上专注力比较差,课堂上老师时不时要通过“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等课堂口令来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回课堂,课堂中间还要设置一些活动或者小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效率。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认真专注的习惯。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增加一些需要专注力和坚持性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比如玩拼图、夹珠子、堆积木游戏,或是陪伴孩子阅读、画画等,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认真专注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环境对孩子的干扰,包括父母时不时的关心和唠叨,这些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三、缺乏自理能力——自理自立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比较缺乏自理能力,许多事情都依赖老师或家长的帮助。比如收拾抽屉、削铅笔、清理座位垃圾等都还需要老师手把手教,或者反复提醒依然做不好。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自理自立的习惯。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首先,可通过语言提示等方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喝水、如厕,根据天气变化和活动需要增减衣物。其次,为孩子提供专用的个人物品存放设备或空间,引导孩子自己分类整理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最后,引导孩子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家长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时间(例如“1分钟挑战”游戏、10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等),学会按时作息,做到守时不拖沓。
四、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校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依赖老师来主持公道。有时候孩子错误的处理方法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交往合作、诚实守规、热爱集体等,如: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日常家长可多带孩子出去玩或参与社区活动,和不同年龄的伙伴、大人交往,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此外,家长可制定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告诉孩子在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外出按次序排队、不插队,等等。
五、学习习惯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课堂常规、学习常规、作业常规需要花大量时间不断反复进行训练。学习不主动、做作业拖拉、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是一年级学生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的。
首先,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储备好基础的学习能力。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要耐心回答,不要随意敷衍,否则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家长要接纳、鼓励孩子对新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究,及时回应他们的问题,并为支持他们持续、深入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为幼儿提供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听与说、阅读与反馈、理解与实践的能力,如:引导孩子做一些前书写准备,在看看说说、涂涂画画中学习汉字的构成等。
同时,为孩子提供充分的契机去考虑、讨论和组织阐述自己的观点,支持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最后,引导孩子有计划地做事,鼓励他们自己制定一些活动计划,如尝试安排周末的活动或日程等。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主要包括“四大准备”,即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以上提到的习惯的养成基本涵盖这四个方面。
需要家长关注的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与其报高价幼小衔接班,或者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知识,不如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孩子才能在不断增长自身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虞永平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培养孩子是父母终身的事业,家长要树立全局观,从整体来看待幼小衔接,更要放平心态,坚定信心,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作为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好习惯受用一生,孩子在好习惯的加持下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相信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最大的欣慰。
本期主持:佛山日报记者邹婷婷
编辑丨周师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