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坚持情理交融,以理论学习增进情感认同
以理论认知连接情感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同样,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理解和深刻认识是情感认同的基础,坚定的情感认同基于理论认知的清晰。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在深学细悟中感受真理伟力,才会从感情上客观、积极地领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至信而深厚、融通而致用、执着而笃行。
以理论学习促进情感内化。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其中的精髓要义,把握个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掌握其间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准确把握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用真理感召人、用情感打动人,促进情与理的交织循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信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坚持以史叙情,以历史自信引领情感认同
以历史叙事激发情感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蕴含的革命故事、奋斗故事和创业故事,体味每个历史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感受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至情至真,有利于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共识,强化奋进新征程的情感自觉,不断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情感力量。
以历史资源丰富情感内涵。要注重挖掘百年党史中丰富的情感意蕴,把讲历史与讲感情相融合,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鲜活的党史人物,把党的历史讲深讲透、讲出真感情,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亲近感和自豪感,并从中不断汲取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还可借助不同的场域空间,如充分利用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历史博物馆、红色遗址、数字展馆等,观看历史纪录片,开展VR体验、红色云游等,沉浸式深化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拓宽情感思维、丰富情感内涵、升华情感认同。
坚持为民情怀,以增进福祉夯实情感认同
以为民造福巩固情感基础。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始终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牢牢稳固对党的创新理论情感认同的价值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答人民之问,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以调查研究破解情感难题。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利于了解老百姓的痛点难点,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凝聚民心民意,增进民生福祉。要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真正用调研成果推动为民造福、为民服务,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彰显真挚为民的情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改造现实的实践伟力,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赢得民心这个最大政治,筑牢情感认同。
文 |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丹丹
编辑 | 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