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寄语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并勉励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积极投身基层、主动扎根基层,是青年响应党中央号召的时代担当,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在基层掌握调查研究这个法宝
中华民族自古有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殷商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关于“登人”(调查登记人口)的记载,春秋时期管仲提出“明法审数”和“八观”、战国时期商鞅提出“强国知十三数”等,都是古代调查研究的生动实践。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他跑遍了所有的村;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他提倡“四下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上任一年就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和50多个省直部门单位……
基层现场是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是群众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矛盾和问题容易出现的地方,是上级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因此,基层也是青年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最好课堂。广大青年到基层,首先要学会调查研究,深入田间地头和车间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收集各方民意、摸清真实情况、掌握矛盾焦点,发现问题关键所在,听取民间解决办法,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提出基层破解发展难题的建议。
在基层攻克经受磨砺的难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越是吃紧、吃劲、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个人能力。广大青年要放下身段,勇于投身基层一线这个最能锻炼人的“练兵场”,多到自然环境较恶劣、经济发展较缓慢、组织建设较薄弱的农村、车间等一线去体验和锻炼,在那里接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砺,与群众打成一片,尽快熟悉一线岗位工作,不会的主动学,不懂的谦虚问,不熟的反复练,用心用情用力去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切实增强应对复杂问题和处理矛盾纠纷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基层发挥专业知识优势
“初生牛犊不畏虎”,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愿意尝试与接受新鲜事物,能较快地掌握新技术,且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激情,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批有志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带着专业知识与技能,深入祖国建设一线服务。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力量。今天,广大青年也要勇于投身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数字农业新业态、规划布局乡村建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当地找准发展方向;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特色农业与电商、直播、物流等相结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利用新型媒介传播正能量、带头移风易俗,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倡导文明乡风民风,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一线岗位来发光发热,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文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团委书记蒋尊国
本文为佛山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编辑 | 梁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