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 | 文化赋能,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主持人语

当下,文化产业作为乡村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近日,首批63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佛山市南海区入选;在文旅部关于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里,南海也赫然在列。可见,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上,南海被寄予厚望。南海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实践,接下来如何进一步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本期圆桌论坛五位嘉宾分享了各自观点。         

主持人:刘蓉

本期嘉宾

1、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晗

2、南海区委党校教师 张馨尹

3、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 梁惠颜

4、佛山市党代表、南海区人大代表、丹灶镇委党校副校长 蓝丽君

5、佛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 李丽华

韩晗: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南海样板”

韩晗。

近日,国家文旅部公布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与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南海均榜上有名,这在全国区级单位中可谓凤毛麟角。“南海样板”呼之欲出。

近年来,南海在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赋能乡村振兴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我看来,其经验在于如下两点。

一是注重与其他区平衡协调,以“牵头并行”的方式推进佛山文化产业走向繁荣,打造佛山文化产业的均衡化、高质量发展的“南海支点”。作为佛山的重要区域,南海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积淀深厚。2011年,南海成为广东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2019年成为广东唯一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该区以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方式,推动区内全域化旅游取得较大成效。与此同时,南海区注重与禅城、顺德、高明、三水等兄弟区域紧密互动,频有相关利好政策出台,且均有不俗作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佛山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海作为“领头羊”,大有可为。在此基础之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以推进乡村城镇化、景观化、超宜居化,未来空间无限。

二是注重“广佛同城化”的地域优势,积极对接广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差异化文化产业竞争长板,构建独具南海特色的全域化文化产业。与深圳、东莞等不同,佛山文化产业重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如武术、中药、龙狮以及康有为故居等。上述文化资源多集聚于南海且根植于乡土,与通过工业遗产打造的文化产业或依托“黑科技”实现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有着本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本土文化+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全域化发展,显然自有优势。

接下来南海如何通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首先要立足地域优势,发掘优质地域文化资源,以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塑造新的乡村文化价值。第二要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通过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发挥新的科技价值,促进乡村文化出圈和破圈。第三,要利用好佛山作为侨乡的优势,以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为推动力,通过对乡村的描绘加上文化赋能,打造“中国乡村故事”模范样本,将佛山乡村文化产业传到世界各地。

张馨尹:变文化优势为文旅胜势

张馨尹。

最近,南海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为全省唯二,佛山唯一。近年来,南海区以“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引领,找准“文化纽带”和“经济纽带”的融合点,不断探索具有示范效应的南海实践。未来,南海可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厚植文化根基,增强品牌硬实力。南海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这是推动高质量文旅融合的持久内生动力。一是深化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培育。全面落实“一村一史一志”工程以提供强有力的地情文化支撑。在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引入第三方开发和运营,打造片区或一村一特色的文旅产品,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打响岭南文化大IP—南海醒狮与龙舟。精心举办南海狮团诞、叠滘龙船漂移等拳头活动,打造节庆展览消费场景。依托重大文体节展赛事,营造阶段性、事件性的消费热点,助推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

培育融合业态,激发产业引领力。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范畴,积极发挥其中各类资源禀赋有利于增强产业造血功能。一是依托“三带”开发“驿路风光情谊道”“耕读实干加油站”“商贸蓬勃兴盛路”精品文旅线路。以文旅+IP带动同业发展,打造复合消费区域,形成规模优势,加速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构建。如九江镇敦根社区与沙咀社区可跨村联建,做精“龙游古村”文旅品牌,以连片发展深化文旅融合。二是跨界融合打造特色文旅。拓展文旅产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探索数字文旅,积极采用“文旅+教育”“文旅+工业”等形式延伸产业链。如桂城街道在梁氏大宗祠内举办首届社区电竞挑战赛,擦出文旅新火花。

创新文旅产品,找准发展持续力。当前,旅游需求持续攀升,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文旅产品的供给也应紧跟消费趋势、符合市场需求。一是引入元宇宙文娱项目,创建数字化乡村文旅元宇宙平台,提升沉浸式体验,打造高端文旅。二是培育在地化高质量旅游圈,围绕各地实践,完善“家门口的好去处”“口袋公园”等文旅体服务空间,以生活美学、购物消费、参展看展、社区行走等模式塑造旅游“微空间”。

梁惠颜: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南海经验

梁惠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赋能作用。南海在落实“百千万工程”中,一直坚持以文化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构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近年来,南海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出台《深化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推动基层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并通过文化事业扶持、文旅体产业扶持、金融支持文旅体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撬动社会力量建成智慧图书馆、社区体育公园等一批“小精美特”空间。深入推进“一村一史一志”工程,鼓励村(居)民编写村史、村志、族谱,修缮祠堂古建,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二是坚持智力支撑,构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人才体系。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南海深入实施新乡贤选树计划,吸聚各方贤达回乡创业、参与基层治理。全国首创导赏员管理机制,培育了247名由本土人才组成的导赏员队伍。启动文产特派员试点,带动村民培育文旅新消费、新业态。实施文艺家驻村计划,组织文联2600多名会员下乡服务群众。培育醒狮队、龙舟队、曲艺队等各类文化人才队伍,每年组织文体活动超2000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坚持科学规划,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特色发展。南海区高位谋划,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全面实施“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水生态、水经济、水生活、水交通、水人文五大战略行动部署,以水为脉联动全区城产人文资源,打造13处水经济文旅创新示范区,建设岭南水上名城。

四是坚持文化引领,带动乡村文旅新经济。乡村经济发展需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近年来南海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盘活草地湖泊、古村、旧建筑等资源,新建成民宿22家、营地40个、酒店13家、特色餐厅56家,命名40个研学基地,发布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文博IP文创大赛,出台龙舟、醒狮文化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端午期间南海龙舟漂移火遍全网,带动消费狂飙。

五是坚持艺术赋能,促进乡村全域旅游发展。以艺术化的创造、创新展现新时代和美乡村,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南海成功举办大地艺术节,邀请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艺术家在地创作73个艺术项目,吸引130万人次参观消费,带动西樵片区旅游总收入7.3亿元。未来,南海将持续举办大地艺术节,全面挖掘南海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促进城乡全域旅游发展。

接下来,南海将按照省委“百千万工程”要求,扎实做好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工作,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总结更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创新探索性强、文化创意与经济价值并重、品牌辐射力广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经验,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南海实践。

蓝丽君:强化文化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

蓝丽君。

近年来,南海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强化文化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文化先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南海区作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第一,要加强统筹谋划,以提升规划水平激活内生动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总分结合。既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又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层级的乡村文化发展方案。深入实施“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擦亮醒狮、龙舟等南海人文IP,加快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区级统筹,构建起“政府引导、国资撬动、村居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发展模式。三是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瓶颈问题,如实行竞争性分配经费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拓宽文化人才引育机制等。

第二,要立足基层基础,以保障文化供给丰富乡村内涵。一要突出价值引领,深挖乡村文化血脉,持续开展新乡贤、南海好人和大城工匠选树活动,推进文明创建常态长效。二要坚持人民至上,加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文化公共产品供给,继续办好大地艺术节、南海区“艺术四季”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三要发挥群众力量,使群众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从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创造者。

第三,要抓实文产发展,以推动产业拓展赋能乡村振兴。一是依托“三带”加快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创建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区,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名城品牌,不断提升本土文化认同。二是强化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建设,以示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示范文旅企业辐射带动全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走廊和线路,推动地方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消费品牌,让文化产业结出更多硕果。

李丽华:构建多元协调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

李丽华。

最近,南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不断得到国家认可。根据《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南海在已有成绩基础上,如何高质量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同频发力,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协调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很重要。

从政府角度来讲,一是文化规划与文化保护。制定契合南海区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的乡村发展规划,着重保护和利用南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区分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实现文化产业错位发展。二是继续推进政策引导和支持。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有效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产业人才和资本下乡,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计划,推进“水上南海”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改善乡村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从市场角度来讲,一是鼓励和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参与。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开发与运营。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发展,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二是构建多元化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发展和文旅融合等方面,推动这些产业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乡村文化产业网络。三是发展文化消费市场。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开发多样化的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一是鼓励社区参与和提升公众认知。鼓励社区和当地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利用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提高公众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二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本地高校和职业学院中开设相关课程。鼓励文化和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有才华的本地居民和艺术家参与乡村文化项目。三是激发多元化社会参与,鼓励民间资本和非营利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编辑/王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