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圆桌论坛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主持人语:时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热词。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前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也强调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提出要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工业后3万亿时代,佛山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期圆桌论坛就此展开讨论。

主持人:小青

参与嘉宾:

文荣光 佛山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教师、博士

张宝翠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何苏燕 广东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郝伟 佛山商道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

文荣光: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突出三个“新”

文荣光。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佛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以战新产业为载体,以新技术增强发展新动能,抢占发展制高点,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实现生产力新跃升。具体来说应突出三个“新”:

新产业集群形成是核心。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生产力。佛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集群。一个关键抓手就是促进佛山现有三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智能装备集群、泛家居集群)加速迈向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个过程中,横向的产业集群创新与纵向的产业链韧性强化是两大着力点。前者,要重视大湾区范围外源性基础创新引入与佛山本土自主应用性创新转化,加快完善实施群体性产业技术创新联动激励机制,强化国企创新与民企创新协同。后者,一方面是对内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支持大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领航企业逐级跃升;另一方面是对外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包容理念,持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制造业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新生产要素提升是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于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兼容性和重塑力。就生产环节而言,佛山正在推进的数智化转型已经逐步改造了生产工艺、生产设计、生产过程、生产监督,但在让生产工艺设计标准化、个性化,让生产过程拟人化、智能化上仍任重道远。在流通环节上,佛山企业的内功也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利用数据处理和建模技术拓展数据传递的范围,优化企业的运输路线选择、订单数量、精准投放,从而进一步改变物流处置方式、节约资源和商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方面。目前,佛山以服务型制造作为高水平推进数据生产要素应用的重要突破口,要打造更多实体产业和数字技术能力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推广深度融合的典型示范。

“四链”创新融合是保障。对于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是核心内容,高新技术是关键属性,资金和人才是关键要素。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二是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发挥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发展;三是依托“多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的强大智力支撑。佛山要坚定不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接地,以创新链提供动力、产业链提供载体、资金链提供活水、人才链提供支撑,聚力打通各链条各环节的断点、卡点,加快成果与产业对接、人才与科技对接、资金与需求对接,形成协同高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

张宝翠:变新质生产力优势为现代化产业胜势

张宝翠。

在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热词的当下,如何从新质生产力角度观大局、抓机遇、谋发展,已成为重大时代命题。尤其对于佛山这样的制造业大市而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变新质生产力优势为现代化产业胜势,是必须答好的一大考题。

依靠科技创新汇聚产业创新跃迁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标志的生产力体系重塑,筑基于新的生产要素,形成于新的产业质态,导向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既能释放新质生产力创新动力,又可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固本培元。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数智化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振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全产业链科技水平整体性跃迁;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汇聚一切先进要素并形成合力,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渠道,共同为生产力跃迁提供强大引擎。

立足要素新支撑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和新型生产要素,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更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数据、创新等新型生产要素凝聚成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创新发展构筑起新的支撑条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要素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佛山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夯实要素新支撑,既要筑牢实体经济之根基,又要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一方面,以数实融合为内核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另一方面,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厚势”转换为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的优势,加快推进全市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与胜势,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生产力新质态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以生产力之“焕新”驱动产业链价值跃升之“质”,既是以变求新、释放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的应有之义,更是以新提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佛山正推动“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2023年佛山GDP总量突破1.3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17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位列全国第4位。在这个基础上,未来佛山的区域竞争,必然体现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这必然要求佛山继续以工业为基石,以生产力新质态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另一方面,推进颠覆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创新性发展,驱动产业价值链的提质增效,构筑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新胜势。

何苏燕:以数智化创新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何苏燕。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据要素正成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不断从点线面向实体经济全生态、全产业链渗透和扩散,形成数据驱动的新生产方式,不断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当前,佛山作为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尚未成长为支柱力量,产业形态亟待优化,需要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此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要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数字要素为驱动,重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从而实现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

夯实产业集群数字基石。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当前佛山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在实现覆盖广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深度应用,围绕优势产业集群,以“互联网+”“数字+”“智能+”建设一批重大“5G+AI+工业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型基础设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数字产业集群发展,以科技为引领,构建多元开放、智慧包容的数字经济新空间载体。

激发数实融合创新动能。以数智化创新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以产业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打造一批“云链”虚拟产业集群,通过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度融合,进一步破除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限制,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等多链融合,打造基于数字生态的链群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含智量”,为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活力。

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数据要素能够广泛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孪生”,通过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等方式激发其乘数效应。佛山可以围绕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与高效流通两大重点,推动实施“业务场景—数字赋能”双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多样化数字商业应用场景,促进海量数据的产生、汇聚、流通、共享,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的资源加工利用效率,扩大数据资源的规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原料”。

郝伟:大力弘扬工匠文化,推动制造强市不断跃升

郝伟。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无论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生产力都是产业核心竞争力。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文化。

佛山从古至今制造业领先,靠的就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早在石器时代,佛山工匠就展现出非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创制的西樵山双肩石器,就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成为“珠江文明的灯塔”,也传播至越南、老挝、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诸岛,影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程。其后,在冶铁铸造领域,历代佛山工匠经过持续不懈的接力创新,发明了独特的“红模铸造法”,历史上著名的“广锅”,就是使用此法铸造,在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制陶领域,佛山工匠于明正德年间建造的南风灶,窑火延续至今,被公认为陶瓷生产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佛山也因此获得“南国陶都”和“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清末,佛山杰出工匠陈启沅凭借自学掌握的技术,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用机器缫丝代替传统手工缫丝,是当时国内缫丝行业的颠覆性技术革新。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工匠的创新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佛山工匠填补行业空白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佛山制造的现代化水平也因此不断跃升。

佛山制造之所以能始终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灵魂,得益于佛山拥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工匠文化。当前,佛山制造业要想加快形成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对此,佛山有着清醒的认知。2016年,佛山便开始命名“佛山·大城工匠”,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通过建立评选制度来推动工匠精神落实的城市;2021年,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让工匠文化大放异彩;2024年,佛山首提“十大传统文化”,工匠文化赫然在列。

新形势下,如何弘扬佛山工匠文化?重点要抓好三个“资源”的建设:一是实物资源的建设。对于西樵山古石器场、南风古灶等代表佛山工匠文化的经典符号,不仅要保护好,而且要尽快建成研学基地,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制度资源的建设。要梳理自古至今佛山在工匠管理、工匠待遇、技术创新和传承等方面所形成的各类规章制度,古为今用。三是思想资源的建设。要提炼支撑历代工匠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类文化因素,包括实业报国的情怀、兼收并蓄的心态、善仿善创的思维等,铸就强大的思想动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佛山工匠文化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传播体系。

编辑/黄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