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佛山阔步迈向珠江西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3月25日,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试运行,大沥医疗集团加挂“佛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阔步迈上医校合作道路;3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门急诊正式启用;市中医院扩改建项目、新城院区项目均计划年内动工……

3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门急诊正式启用,院方开展直升机空中救援应急演练。/通讯员供图

这些动作都在表明:佛山市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正从“中心集聚”扭转为“全域均衡”、医疗服务水平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转变,也意味着《佛山市区域卫生“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到2025年,卫生资源更丰富、优质资源配置更均衡,健康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韧性、智慧、高质量、全赋能的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极点基本建成。

作为万亿工业大市,佛山正以这场声势浩大的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支点,打造珠江西岸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进一步激发“再造一个新佛山”澎湃动力,促进全域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跃升。

优质医疗基建项目井喷式爆发

3月10日,市中医院扩改建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批后公布,距离开工动土又近了一步。该扩建地块与原院区仅一路之隔,计划用于建设医疗综合楼、发热门诊楼等。计划年内动工的市中医院新城院区将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高水平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3月25日,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按照“门诊应开尽开,住院应有尽有”的原则试运行,这是环“两江”先行区内首个启用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补齐了佛山西部优质医疗资源短板,将为佛山乃至珠江西岸的市民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3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三水医院新城院区门急诊正式启用,将以省级医疗资源珠江医院为依托,以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为引擎,建设成为立足湾区、辐射粤西的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中医院)易地新建项目预计今年底完成整体竣工验收,明年上半年完成主体搬迁。新院区将引进直线加速器、DSA等高端大型医疗设备,配备自动发药机、AGV机器人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建设的重要项目,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新院区有望今年9月封顶,将更好地为广大妇幼儿童群体提供全周期、全过程诊疗服务。

高明区东部公立医疗资源大整合提质发展项目预计明年1月竣工。该项目涉及高明区人民医院新建大楼、高明区中医院搬迁扩建等内容。按照计划,明年3月高明区人民医院妇幼院区整体搬迁到区人民医院总院区,明年8月高明区中医院整体搬迁到区人民医院妇幼院区,明年12月组建社区医院,进驻区中医院。

近年来,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呈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态势,医疗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83个,其中医院148个,卫生机构实有病床42248张。与2019年相比,卫生机构数量新增986个,医院数量增加21个,病床数新增4163张‌。

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

大批医疗基建项目“遍地开花”,是佛山以构建“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健康共同体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具体行动。

通过持续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向环“两江”先行区和高明区、三水区倾斜、下沉的力度,佛山补足区域短板,为“西进计划”“北向战略”落地提供有力的医疗健康服务支撑,逐步破解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基层诊疗服务能力薄弱、专科医疗资源结构性矛盾等“大城市病”,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看好病”。

市二医院绿岛湖院区辐射佛山北部、三水新城院区(珠江医院)辐射粤西北……这些新院区选址均精准锚定原本医疗资源薄弱的区域,通过空间重构填补区域空白,将医疗资源布局从“中心集聚”转为“全域均衡”,形成了多中心网格化的医疗资源格局,将三甲医院的服务半径缩短至“15分钟生活圈”,大幅减少郊区、偏远地区的群众就医车程。

优质医疗资源是衡量一座城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座城市对重大疾病的诊治能力、减少群众因病致贫风险的实力,同时也是一座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

除了给市民带来就医便利、降低疑难病症外转就医率,医疗资源布局均衡化还会快速提升各地的医疗服务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水平,扎扎实实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事实上,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均衡布局,并不是简单的“建医院”。它不仅让人民群众“有医靠”,还是我市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优质医疗资源转化为民生保障力、人才吸引力、产业爆发力、城市竞争力,其“乘数效应”将助力佛山这座制造业名城打赢打好战略突围战、转型攻坚战。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谈飞洋

编辑丨梁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