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增长1.8倍!禅城怎样创造都市制造新未来?

核心提示:

转眼上半年已过。作为万亿城市佛山,也是中国工业第四城的城市中心,禅城的经济发展备受瞩目。

今年以来,当“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号角吹响,禅城以二次创业的精神挑起大梁,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站在年中的时间节点,禅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年中观察”系列报道,客观反映禅城经济新形势,观察城市中心转型新趋势。敬请垂注。

佛山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总部园)。/资料图

就像广东8月的天气,一场关于未来的抢滩,在佛山禅城持续高温。

最近,禅城区1-6月经济数据出炉,今年上半年,禅城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8.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率更是达1.8倍。

这组数据,无论置于佛山、广东还是全国的坐标系上,都堪称亮眼。

如果将观察的时间轴拉长,这组数据就更显不凡。2024年,禅城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1.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倍。这意味着,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投资高增长,正在禅城形成稳固态势。

众多企业在禅城增资扩产,国星光电就是其中之一。/资料图片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高技术投资数据持续大幅上扬,标志着佛山城市中心的产业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重塑,这不仅显示出禅城对高端要素和都市型工业的强大吸引力,更为其未来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

当工业回城成为中国智造新趋势,地均GDP接近甚至超过老牌一线城市的禅城,正在为地级市中心城区抢滩都市制造,打开一个怎样的未来?

集群爆发:踏准先进制造新风口

投资高增长从哪来?

其核心动能,在于禅城对“新质生产力”的精准聚焦与强势培育。

2025年上半年,禅城新质生产力延续去年的蓬勃态势,继续迎来“爆发时刻”。半导体、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硬核科技产业集群式抢滩禅城,成为牵引投资飙升的主力军。

“强链工程”破局起势。面对白热化的产业链竞争,禅城坚定重返制造业主战场,聚焦精密制造链核心环节,全力延链、补链、强链,德晟智能、宽普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今年上半年引进的星通半导体,将打造大湾区最大芯片测试封装基地,成为禅城构建“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链条生态的关键落子。德晟智能总部项目则充分发挥“链主”效应,携4家上下游优质企业同步入驻禅城,构建起“研发-加工-量产”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闭环。

三龙湾总部集聚区项目现场。/资料图

低空经济正在振翅“起飞”。当前,中国低空经济已迈向万亿级产业爆发阶段,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瞄准这个新风口,禅城依托精密制造优势,对低空经济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低空制造+”全产业链生态。今年上半年,蜂群航空携亿元订单入驻禅城,不仅带来了无人机研发制造能力,更将低空物流等创新应用场景引入城区,为都市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维度、新的赛道。

“专精特新”加速汇聚。在制造业高端化浪潮中,禅城区正以“隐形冠军”集群为支点,撬动产业质变。奥创精密、陶莹新材料、中核维思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加盟,构筑起支撑禅城都市制造的硬科技矩阵,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一组跃升的数据,正是禅城投资动能澎湃的注脚。

2024年,全区引进超亿元项目137个,签约投资总额突破500亿元,增资扩产项目投资额同比猛增148%,项目数跃升165%。进入2025年,114个区重点项目中,61个聚焦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前沿领域的产业项目,勾勒出禅城未来的产业轮廓。

这绝非偶然的产业集聚,而是禅城厚积薄发的结果。

从依赖土地财政转向创新驱动,从粗放增长加速迈向精益制造,禅城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重塑,揭开中心城区“都市制造”的新图景。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双双高增长,意味着新质生产力正在禅城积蓄发展势能,一个产业形态更年轻、产业结构更优化、未来竞争力更强的禅城,正在崛起。

要素赋能:探索都市制造的最优解

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其实是对禅城投下的“信任票”。

无论先进制造还是高技术产业,天然对城市环境、产业配套、创新生态等有着严苛的要求。高技术投资高增长本身,就是区域竞争力最强的背书,体现了市场对禅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这份信心,源于禅城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通过系统性要素创新锻造出的独特韧性与吸引力。

广湛高铁佛山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效果图。/通讯员供图

看空间革命。“向存量要增量”成为禅城破解“空间焦虑”的不二法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禅城累计整备工业用地3149亩,这一数字超过前15年国有工业用地出让总量。同时,“三年千万”计划顺利推进,已建成超70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产业载体,为承载优质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空间保障。

看生态构建。禅城深谙创新生态是“都市制造”的活力之源。积极引入有研广东院、建设汾江科创带、打造环佛大创新圈、落地国家级实验室与中试平台……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打通“产学研用投”深度融合的闭环,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让实验室的成果在禅城的土壤里开花结果。

看资本进化。从传统的补贴式“输血”,到构建“1+1”产业基金体系,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启航、领航产业基金,禅城财政资金正在向更具耐心、更懂产业的“长期资本”转型。这不仅是投资方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禅城正引领都市工业强势回归主城。但如何保持住这股势头并将其转化为持久动能,或许还需破解三重命题:

首先是空间价值要再挖掘。空间载体是“壳”,产业集群是“魂”。未来需更精准地实现“造瓢填瓤”,精准匹配“谁来填”和“填什么”,为新质生产力集聚发展提供高价值“容器”,推动空间效益与产业能级高度匹配、相互赋能。

其次是创新生态要有源头活水。破除“重引进、轻培育”的惯性思维,跨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打通成果转化堵点,降低创新风险,让创新种子在禅城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再是资本运作要有新突破。可借鉴先进地区的“基金丛林”模式,构建让利共生、风险共担的投融资生态。既要善于“雪中送炭”陪伴企业成长,也要懂得“适时退出”实现良性循环,做企业穿越周期的坚定伙伴。

在土地资源高度集约的中心城区,制造业不仅要生存,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禅城正在探索的这条“都市制造”突围之路,虽然充满挑战,却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地方实践样本。

二次创业:焕发企业家群体的创造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在中国制造的江湖中,禅城创造过“C”位时刻。

从明清时期“四大聚”的商贸繁荣,到改革开放后的制造业腾飞,一代代敢为人先的企业家,始终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禅城的辉煌。

熊彼特说,企业家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先进地区的发展已经证明,企业家群体才是创新创造的主力,最能创造超越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发展奇迹。

合肥“芯屏汽合”杀出重围,“豪赌”京东方、长鑫、蔚来,最终带动新型显示、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千亿集群崛起的成功实践,本质上是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生态的成功投资;深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全面爆发,根本上是一代代企业家的持续进化。

尽管近年来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禅城产业仍面临新旧动能如何更好接续的现实挑战:

一边是传统产业、传统技术面临产能过剩、红海内卷的困境;一边是新产业、新业态未形成规模,制造业依旧以传统产业为主且面临产业迭代慢、新头部企业缺失的现象。

当创造过无数荣光的老一辈企业家退出舞台,面对“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新征程,直面都市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的大竞合,禅城还需要新一辈企业家冲锋在最前沿。

从某种程度上说,禅城都市制造业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低廉的成本或广阔的土地,而在于能否成为最懂企业家、最呵护创新火种、最高效实现前沿构想的“城市合伙人”,在于能否打造让顶尖人才“如鱼得水”的一流发展生态。这直接决定“都市制造”愿景的实现高度。

一言以蔽之,有什么样的企业家,都市制造在“佛山之心”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石湾古镇文创园旨在打造佛山陶瓷创新产业、新兴文化业态、创新创业聚集的新据点。/资料图

为此,禅城还需在四个维度持续发力:

在制度创新上,要建立具有前瞻性、稳定性的政策体系,通过“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为企业家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就像园丁培育珍稀苗木一样,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精准支持。

在服务保障上,要构建高效协同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不仅要在行政审批上持续做“减法”,还要着力解决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企业家轻装上阵。

在文化氛围上,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因为创新本就是“九死一生”的探索过程,对探索中的挫折,理应给予更多包容。

在价值实现上,要建立多元化的价值回报机制,为企业家提供成就梦想的舞台,让他们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尊重、荣誉与回报。

可以期待,当禅城成为企业家“近者悦、远者来”的创新沃土,当城市与人才实现“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这片热土定将迸发更强劲的发展动能,为“都市制造”打开更具想象力的未来空间。

策划/禅城融媒记者邓磊

统筹/禅城融媒记者郑奕纯、叶小青

文/禅城融媒记者黄宇琴、叶小青

编辑丨朱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