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2025年顺德区“课程·课堂·作业”三大改革行动方案发布会暨“卓越课堂”展示活动在顺德一中西南学校举行。顺德区教育局指导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印发《顺德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课堂·作业”三大改革行动方案(2025-2028年)(试行稿)》,全面启动以课程优化、课堂提质、作业增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系统改革,推动顺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顺德创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力量。
方案指出,至2028年,建设课程课改共建基地和种子学校,打造不少于30个有顺德特色的课程品牌;区域内呈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局面;持续深化“卓越课堂”建设,制定符合顺德实际的“卓越课堂”评价标准(2.0版),并打造一批代表顺德“卓越课堂”水平的标杆课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深化顺德“好作业”行动,制定顺德“卓越作业”评价标准,编制顺德区学科优秀作业指南。助力建设“四优”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现代化教育强区。发布会上,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晓明对方案进行深入解读。
课程改革:构建“规范+特色”星级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深化学校思政工作、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和健全课程实施监测。重点推进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强化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明确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推动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各镇街教研中心将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结合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科课程结构化”的实施路径,强化九年一贯统筹规划。
同时,依托“课程与教学改革共建基地”和“种子学校”,顺德将深化教研共同体建设,推动高校、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协同开发课程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课程改革标杆,力争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取得突破。
为保障课程实施质量,顺德还将建立“四方联动、纵横连线”的区域联合教研体系,健全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对课程执行情况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全过程跟踪与反馈。
课堂改革:打造“双融·四优”卓越课堂新样态
课堂改革以“参与、收获、成长”为核心理念,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重点难点,推动教学方式转型。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双融·四优”卓越课堂评价标准》,并开展系列教学展示与评比活动,构建“一标十范多模N样式”的课堂新生态。
此外,顺德将强化教师“三新”(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推动“做中学”“悟中学”的教学实践,倡导大单元教学、真实情境设计,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将融入课堂,助力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辅导。
作业改革:推进“卓越作业”体系,巩固“双减”成效
作业改革以“整体性、梯度性、多元性”为原则,致力于实现“减负提质”。通过建立区、镇、校“三级联动”作业审核与预警机制,严控作业总量,并将其纳入学校评价体系。
顺德将研制“卓越作业”标准,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与层次性,鼓励项目化、跨学科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作业评价也将从单一走向多元,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与动机。
组织实施与保障机制
为确保改革落地见效,顺德将强化组织领导,要求各镇街、学校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与考评办法。在经费、人员、设施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并加强宣传推广,定期举办“课改讲坛”“卓越课堂展示”“卓越作业展评”等活动,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与成果。
该方案自2025年5月起逐步部署,各项任务将持续推进至2028年。附件中同时发布了“星级课程体系”“卓越课程”“双融·四优卓越课堂”及“卓越作业”四项评价标准,为全区推进三大改革提供具体指引。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顺德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涛在讲话中强调,要立足时代坐标,从落实“四优”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践行“潜能教育”培养未来人才、担当省级课改实验区使命三重背景出发,聚焦核心任务,以课程、课堂、作业“三大任务”构建育人核心,以课程规划与管理提质、课堂改革与实践攻坚、作业设计与牵引完善、数智赋能“四大行动”搭建落地支架,压实区教科院“引领者与服务者”、镇街教研室“桥梁与推手”、一线学校“实践者与创新者”的责任,以“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持续发力”的决心推进改革,力争打造具有顺德特色、有全国影响的教育品牌,为建设“四优”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顺德学子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为区域课改实践提供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
据悉,顺德区通过系统化、结构化、持续性的教育改革,正全力构建“课程引领、课堂提质、作业增效”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贡献教育力量。
文/顺德融媒记者王艳美
图/顺德融媒见习记者李铟怡
编辑丨朱韵耀